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10,(1):8-8
榜中评 2009年末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现了难得一遇的畅销大爆发。《我们台湾这些年》不仅迅速站稳本类图书销量第一名.而且在畅销书总榜上名列前茅,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作者廖信忠是一个1977年出生在台湾的年轻人.2007年来到上海工作.发现大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台湾,两岸人完全是在凭空想象对方.于是他从自己出生一年的台湾写到现在,政治大事件和平民小故事连缀其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湾草根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陈孔立,名台湾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2004年他出版了专《观察台湾》。在2005年的新《台湾学导论》一书中,他首创“台湾学”体系,被业界称为台湾问题学术研究上的里程碑。年逾古稀的陈孔立仍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创作千字以上。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创业家何飞鹏的企业是以出版为主体,最初是由一本《商业周刊》开始.在这几年台湾出版业萧条、甚至有出版将死的预言之说.他的企业不但没有被击倒.并且被收购、上市、向大华人地区扩张,从他创业之路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来台湾出版市场的变化.也可以见识到媒体人如何发挥洞烛先机的经营远见.他这一路的经验也正是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介交战、融合的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探亲了,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东南日报》最早报道在台日军的投降典礼。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10月7日中午.中国先遣部队宪兵四团一连从福建福州的马尾港前往台湾。《东南日报》南平版记者蔡极也同船前往.并参加接受在台日军投降的典礼。他是抗战胜利后大陆第一位赴台湾采访的记者。在海上飘浮了15个小时后,蔡极及其一行终于于第H天下午3时到达了台湾的淡水。几千名台湾同胞已在码头迎候。10月25日,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纪念堂)举行,中方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主持其事,日方台湾本代总督安藤海军上将俯首投降。安藤下车后.低头垂着手,被长官…  相似文献   

6.
一本“写给大陆同胞的‘家书”.让33岁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几乎一夜成名。书中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他说.尽管他成长的30年见证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尽管他忘不掉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社会如同一只“将破不破”的气球般的怪异。  相似文献   

7.
感性刘墉     
《新闻世界》2004,(7):37-37
说他是画家,他有几十部为中外广大读所痴迷的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这就是台湾名作家刘墉先生。  相似文献   

8.
2007年9月19日.在台湾被称为“排毒教父”的林光常走进台湾板桥地方法院.这位昔日常出现在会场或电视上口若悬河灌输“健康饮食”观念的“博士”.此时要向在场各位宣讲的并不是“红薯治癌”“牛奶是牛喝的”“可乐只能用来刷厕所“等林氏饮食观,他是来请求法院解除对其做出的“限制出境”处理,并表明自己不会逃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他是大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台湾戏剧人,多数内地的观众没看过他的戏.但都听过他的名字知道他几部有名的戏剧。如今.他说要来内地排戏给大家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1884年奉旨赴台湾督办军务,抗击法国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1891年6月因病离开台湾。刘铭传在抚台的6年时间里,锐意改革,推行新政,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力主“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为全国树立典范”①,使台湾百废俱兴。  相似文献   

11.
营明 《湖北档案》2006,(1):84-86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后,由广州移居香港。在此期间,他对国民党前途已不抱希望,同时台湾方面既不欢迎他,也不给他发放申请赴美的护照,无奈之中他只得流亡香港和海外。孙科在欧洲、美国前后旅居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于1965年被邀前往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八年,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9月去世。  相似文献   

12.
台湾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是我国一个具有独特政治、经济、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省份。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大陆隔绝已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岛内的图书馆事业仍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图书馆界关注与借鉴。1台湾图书馆事业发展简史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萌芽时期(明末清初~1894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自金门出兵.进军台湾。次年(清康熙元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被荷兰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郑氏祖孙三代治台凡二十三年,为…  相似文献   

13.
严哲泳 《声屏世界》2007,(10):26-27
东森幼幼台是台湾东森电视集团的一个亲子频道,也是台湾岛内最著名的少儿频道之一。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收视率数据显示,从2001年起,东森幼幼台收视点数一直领先于台湾其它的少儿频道,在2005年,更是挺进全台湾收视率前十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是东森幼幼台的工作者根据少儿成长规律,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制作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何标 《新闻世界》2005,(11):53-54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刻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  相似文献   

15.
薛宝海 《视听界》2007,(1):112-112
昨天跟同事们聊天时,有人告诉我,吴宗宪在陕西主持的“周末乐翻天》一期出场费是50万元人民币,我很惊讶,马上表示质疑——是加上他带来的团体一共给50万元吧?因为这个节目完全是台湾风格,如果不是因为台标是陕西,吴宗宪拿的话筒也是陕西台标,我都会认为是台湾原版节目.由于各方面都一模一样,因此一定有很多台湾制作者参与。该同事却说他刚刚参加了这个节目的录制(在北京),是现场的人说的,肯定不会错,就是给吴宗宪个人的。  相似文献   

16.
“排毒”     
《新闻天地》2008,(9):53-53
“排毒教父”林光常因诈欺罪被判刑。 2008年8月18日,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被病患指控.不实宣扬只要吃他研发的排毒餐和产品,不用化疗就可以排毒治癌。法官依常业诈欺罪将林光常判刑2年6个月,但病患认为林光常在法庭上一点悔意也没有,2年6个月实在判太轻,因此决定还要再上诉。  相似文献   

17.
台湾民众以激情而又理性的方式.宣告与陈水扁贪腐政权抗争到底的勇气与决心。虽然陈水扁没有像《圣经》里的耶律哥城一样,在群众的吼声中一夕倾覆.但是,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早已崩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通讯《强震中的宝岛》发自台湾地震现场,是祖国大陆媒体最早见诸报端的现场新闻。 在2000年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都赞赏这篇通讯的“快、短、活”,正如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所说:“文章短,内容充实,叙述客观,现场感强,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此文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要快,这是常识,这篇通讯以快见长。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岛发生里氏震级为7.3级(祖国大陆测定为7.6级)的“世纪大地震”。人民日报记者郭伟成当时正巧随祖国大陆电影代表团在台湾访问,他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冒着不断发生6-7级余震…  相似文献   

19.
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没想到年近80岁高龄的伯父于2005年9月竞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