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公平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中,阐述了我国教育公共政策向教育公平的宏观转变的情况,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效率优先"思路对教育的误导、教育的发展性差距和制度性差距等问题,提出了"公平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着重论述了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公平与优秀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浅析教育券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券是对政府直接举办公立学校的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性尝试,它使政府、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其中,从而不仅能使学校在竞争中提高办学质量,政府教育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体现了受教育的公平性.然而,教育券所产生的公平和效率仍是有限的,应用于中国实际必须注意"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 公平是其主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效率功能和公平功能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有限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如何分配,能反映出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就有了二者如何兼顾和协调的问题。就效率而言,教育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同时还存在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就公平而言,既有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也包括教育作为实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教育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教育产出的数量(即规模)是比较容易衡量的。尽管仅仅用数量衡量是不够的,但质量方面的衡量又比较困难。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奖情况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比较片面。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1)教育作为一种混合物的产权结构特征;(2)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概念及测定;(3)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根源。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制度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内部产权界定不明晰,对旋教者与受教者双方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教育制度供给的不当及相关制度变迁的影响。当肖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界定教育公平,适度进行公立学校产权结构的重,有晰民办学校的产权办界,弱化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干预,逐步形成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转制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转制"提高了学校的办校自主权和投资者的办学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政府部门的教育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减小.但在"转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公平问题,其中尤以受教育者的公平问题和办学主体公平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从而继续发挥转制学校的积极作用,并最终促进我国整个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存在-自由,生产-效率,分配-公平,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牛顿之三大定律”。教育必然要在自由、效率与公平的约束下运行并发展。我国的教育生产维系中的组织形式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必然是公办与民办两者之间的多种组合形式,才可能得到因地制宜的教育可行解区域。在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经济转型时期,民办教育对教育生产活动在自由、效率与公平的三个维度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指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应该各就各位,在各自能够显现其自由、效率与公平的领域里发挥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教育福利。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教育公平观以学生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依归,倡导增加整体利益的效率观;平等自由主义教育公平观提倡平等与自由的调和,主张基本教育资源的实质均等原则、非基本教育资源的机会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自由至上主义教育公平观则致力于个人的教育自由,认为教育即是商品,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交换规则,个人拥有平等的自由受教育权;平等主义教育公平观则主张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因素,改善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教育公平的理想类型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教育认识和教育政策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能够给教育实践以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生存论的维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概念在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层面上的不同意蕴及其内在联系,概括并具体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和效率关系方面不同于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的三大原则:以"社会和谐原则"为中轴,灵活调节公平与效率两者关系;以"共建、共享、共惠"为主导原则,消解"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提升公平与效率关系统一的水平;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原则,为公平和效率问题的全面解决而努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分配正义问题上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教育公平从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中产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我国教育理论界过于关注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争,是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泛化的结果,也与我国“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路径有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其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入学机会问题上,主要是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政策设计问题,与效率无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思想,为我们思考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效率与公平成为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决策依据;而高等教育公平是"全面小康"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认清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之上,剖析对其认识的两个误区并探索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同时要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以健全的动力机制确保效率,以健全的稳定机制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两个例子,说明:在获胜概率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赌金的支付比例才能保证赌局的公平性;另外,对一些看似不公平的现象,用概率的知识来分析了它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和效益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对矛盾范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必然会触及到教育的公平和效益问题.总的来看,影响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高等学校的入学制度、基础教育的现状、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高等学校的空间布局等.要协调好二者关系,应该在质量效益首先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力争去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14.
课堂公平:蕴涵、缺失与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堂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课堂公平是指学生具有平等的课堂学习身份,公平地享受课堂资源,公平地获得课堂评价。课堂中存在不平等的课堂社会结构、不平等的课堂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学生学业评价等公平缺失现象。建构公平课堂需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解构与重构课堂中的社会结构、课堂资源面向所有学生、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e model of moral functioning scaffolded in the 2008 JME Special Issue is here revisited in response to three papers criticising that volume. As guest editor of that Special Issue I have formulated the main body of this response, concerning 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o moral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of moral relativism and the role of emotion in moral functioning. Five 2008 Special Issue authors contribute reflections: Darcia Narvaez, Jeremy Frimer and Lawrence Walker, Helen Haste and Ann Higgins‐d’Alessandro. 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proposed by Kim and Sankey is commended,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potential problems. The challenge of Gibbs et al. is answered. And the concerns of Kristjánsson are recognised as pointing toward needed work though failing to appreciate the way the Special Issue authors frame the role of emotion in moral functioning. The outline of the multi‐level model of moral functioning offered in the Special Issue is clarified and reaffirmed in response to these three critiqu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制度是其实现的根本保证,但仅仅从制度上保证它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致良知”通过主体品质的修养,把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的德性,形成一个人内在的自觉。良知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二者辩证结合,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公正与公平、平等、正义之间既有某种相似性,又存在着不同。公正与公平的差别表现在:公正是一个具有正价值取向的概念,是人们对社会政策或制度设计的理想追求,其应然性强,而公平则突出衡量标准的一视同仁,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公正与平等的差别体现在:公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具有积极意义,而平等则更关注权利、地位、义务的等同,不适当地运用平等原则往往带来负面效应;公正与正义的差别在于:正义侧重于道德性的内涵,而公正则侧重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正义与公正是一种属种关系,公正是正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