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铨 《钓鱼》2008,(7):9-11
关于灵敏度的两种观点“压力论”和“盲区论”在《中国钓鱼》杂志上曾经争论得十分热闹。沉寂了十几年以后,盲区论又浮出了水面,而且连篇累牍,似乎理直气壮。有人呼声响亮,“我呼吁:认识盲区好钓鱼”、“盲区对钓鱼是有影响的,对野钓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8,(17):26-27
福州张铨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2008年4月上期的《认识灵钝好钓鱼》(以下称《认识》)文章,是继《为何口动漂的主要漂相是下顿——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一》(以下简称《之一》见《钓鱼》2007年17期),《子线及钩饵状态决定钓组灵敏度——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二》(见《钓鱼》2007第18期)两篇文章后又一篇否定盲区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李寒停 《钓鱼》2009,(14):6-7
一场席卷全国各地的《钓鱼》杂志“读者杯”钓鱼比赛,已将“我钓鱼、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所到之处引起了广大钓鱼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为延续“读者杯”在全国的热潮,2009年6月21日由《钓鱼》杂志、上海雨生渔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青岛市钓鱼协会淡钓委员会协办、青岛市友谊渔具承办的第二届《钓鱼》杂志“读者杯”比赛“雨生杯”青岛分站赛,在山东省青岛市北宅淡钓基地开赛,来自青岛市及周边地区的120名钓手参加了本次比赛。  相似文献   

4.
尚立和 《钓鱼》2010,(22):24-25
沙愚先生发表的《几多盲和几多误》(见《钓鱼》2010年14、15期)一文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词组"尚立和盲区";沙愚先生是在坚持"我依然认为盲区是不存在的"观点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发明这个词组的,  相似文献   

5.
去年《中国钓鱼》第七期上有刘学忠钓友的《一触即发的“122”钓组》文章,我从去年7月23日学习使用至今,证实作者没有说瞎话,该双钩钓组确实具有“朝天钩、台钓一样的灵敏度”,能弥补“双钩钓组存在鱼问钩时讯号反应不明显、盲区大、两钩互相  相似文献   

6.
文四清 《钓鱼》2005,(4):6-7
2004年,在《钓鱼》杂志“我钓鱼,我快乐,我健康”的钓鱼理念的熏陶下,在“2004年为钓鱼推广年”这个伟大倡议的推动下,中国钓鱼运动走过了充满激情和进步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郭凤 《钓鱼》2005,(1):54-54
在“我钓鱼,我快乐,我健康”这个主题思想的熏陶下,为了06应《舱》杂志“2004年为钓鱼推广年”的倡议,《钩鱼》杂志社专门为广大读者和钓鱼爱好者精心奉献的《钓鱼》杂志“读者杯”全国钓鱼巡回赛已经在全国17个城市成功打响。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钓鱼》2006,(8)
《钓鱼》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个铁杆鱼迷,认识《钓鱼》是因为加入了南京“垂钓乐”俱乐部,该俱乐部老板牛春源及夫人钱月娥大姐都是非常热心的钓鱼人。刚开始,牛老板经常组织我参加钓友们的钓鱼活动,但是我每一次都比别人钓得少,甚至是“放空而归”。牛老板见钓友们经常取笑我“瘾大水平低”,就劝我看《钓鱼》杂志,和杂志中的钓友学习钓鱼。就这样,我有了一个无声的老师。这本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我在杂志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改变了不少钓鱼理念。和钓友外出钓鱼的时候,从来都是多问多学,学习别人的钓鱼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经过一…  相似文献   

9.
张莉 《钓鱼》2005,(11):6-8,10
2004年新春伊始,本刊发出了中国钓鱼推广年的倡议,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神州大地钓鱼人的心,点燃了钓友们参与钓鱼活动的热情。“我钓鱼、我快乐、我健康”,本刊亲力亲为,举办《钓鱼》杂志“读者杯”全国钓鱼巡回赛,以回报读者的厚爱、钓鱼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钓组灵敏与迟钝问题,或者其他一些有关浮漂运动的问题,从力学的角度看,明明白白,很容易理解。前不久,我从福州辗转回到老家四川阆中以后,看到了《钓鱼》杂志08年9月、10月连载3期的尚立和钓友的文章《钓饵的盲区与钓组灵钝》。文章针对我写的《认识灵钝好钓鱼》等三篇文章提出了反驳意见,并且  相似文献   

11.
我在《钓鱼》杂志今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以下简称《误区》)的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最近,福建钓友王成撰文与我探讨《误区》中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见《钓鱼》杂志今年第14期,题为《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我首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他的积极参与。我始终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不断“争鸣”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的过程,有关钓鱼方面的理论也不例外。唯有如此,我国的钓鱼运动(包括竞技钓鱼在内),才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迈上更加正规、更…  相似文献   

12.
王润来 《钓鱼》2013,(11):19-19
在一间12平方米的钓具店里,一位服务员闲时在柜台里看报纸,我无意中瞟了一眼,就叫她给我拿包太空豆,交完钱猛地想起报纸好像有”钓鱼”二字。这钓鱼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看到“水”“鱼”总要多看两眼,更何况“钓鱼”二字,肯定跟自己有关。看完报纸,出了店门在回家的路上想,要每周去钓具店蹭《钓鱼》报看去,从此我就成了这家钓具店的常客,也就喜欢上《钓鱼周刊》。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第六期《中国钓鱼》发表了我的文章《钓鱼的小女孩》。8月,《中国钓鱼》转来昆明戴云超先生和钓友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钓鱼的小女孩”的关注。随后我将“钓鱼的小女孩”的相关情况及联系方式告知了戴先生。2007年9月13日,昆明的12位钓友寄来了600元捐助,这是第一笔来自异乡的捐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小女孩专门换上最好的衣服照了照片并写了信寄给了素昧平生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14.
沙愚 《钓鱼》2010,(14):24-25
本以为我的《“盲区”不盲》把事实讲清就行了。谁知尚立和先生再次发文说:”否定盲区的文章几多误导几多误解。”不但不服,甚而把盲区扩大化了。其实应修改为误解在前,误导则是完全没有的。至少拙作《“盲区”不盲》没去要误导谁,  相似文献   

15.
张炎冰 《钓鱼》2013,(20):9-11
1993年7月,我代表无锡市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东亚钓鱼邀请赛”,期间获知由江苏省体委主管的《体育时报·钓鱼月末》已经创刊,并由该报记者赠送了创刊号样报。此前我虽已在《中国钓鱼》《水上春秋》《体育世界》等杂志和多家晚报发表了有关钓鱼的小说、散文、随笔、钓鱼史料和钓技文章近百篇,但省内无专业钓鱼报刊总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16.
我看了《中国钓鱼》1997年第二期上题为《珍珠钩拖钓翘嘴鲌》一文后,感到相见恨晚,找到了知音。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对此文所述钓鱼效果我确信无疑,因为我的钓法与作者有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计生工作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邀上钓友南征北战去钓鱼。钓的多了就有了一些心得一些感触,时常写下来,整理整理寄出去。不想有两篇竟在《中国钓鱼》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钓鱼》一直是我的好朋友,看到《中国钓鱼》开展的“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活  相似文献   

18.
孙增明 《中国钓鱼》2001,(12):21-21
笔者拜读了《中国钓鱼》总第113期刘双平的《冬钓“天变” 前》(简称《冬钓》)一文,有些疑义,欲与该文作者及其他钓友讨论。 多数钓友和不少钓鱼文章认为,冬季钓鱼气温突然变冷的头一天和气温升高时好钓鱼,故有“冬钓阳”之说。这属于一般规律,所以,我也相信此说。而笔者在近年几次钓鱼活动中则有新的体会:气温骤降后也好钓鱼。  相似文献   

19.
秋钓响潭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钓鱼迷。自从3年前他被一本《中国钓鱼》拉下“水”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成了顽固“追鱼族”中的一员。除去工作,钓鱼就是他的第二职业。只要天气好,一有时间就去钓鱼,从不“缺勤”,多次小有收获。说起钓鱼来,总有讲不完的新鲜事。出于好奇,我逐渐?..  相似文献   

20.
我爱钓鱼,爱读《中国钓鱼》。《中国钓鱼》即将迎来100期的出版,回顾她的岁岁年年,使我不禁也联想到我的钓鱼历史。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家里经济状况最差的一年。老妈怀着我时,吃腌菜、喝凉水,以此来供给我的营养。结果,我生下来时又瘦又小,活脱脱一只小老鼠。以后,我又和疾病做了“亲密朋友”,感冒咳嗽是家常便饭。这样磕磕绊绊到了5岁。老爸、老妈要下地干活,便让放暑假的哥哥带我。哥哥爱钓鱼,我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钓鱼。在那个暑假,就在那个暑假,我和哥哥,还有另外几个小伙伴,“东征西讨”,到处钓鱼。那时鱼很好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