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册雨中登泰山【课文题解】课文的末尾写道:因为“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所以才能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又因躲过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感到“意兴盎然”。这说的就是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课文标题《雨中登泰山师仅点...  相似文献   

2.
︽雨中登泰山︾的生命美学观湖南\刘志民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其独得之乐,包括作者所得到的自然美景的享受,民族文化的薰陶,更包括作者从对泰山的攀登和所见所闻中获得的人生感悟。作者从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3.
谈谈《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湖南攸县一中欧阳宇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开篇之章,足见其具有的典范性地位。但是,多年来有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执教此文的语文老师,那就是这篇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到的本文“描写了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  相似文献   

4.
《雨中登泰山》在景物描写、情趣表达、写作技巧和构思谋篇上别具一格.文章以“雨”为背景,巧妙构思,抓住“灵”字,突出“趣”字,采用多种文学表现方法从不同角度刻画泰山美景的特点,显示出高超的技艺,从而成为一篇内容丰富、富于哲理、文笔生动、激励人心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历来写泰山游记,大抵写登山观日出的多。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却独辟蹊经,别具一格,不写观日出而写“雨趣”,写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这篇游记笔酣墨饱,情趣盎然,意境空灵,构思巧妙,写出了雨中泰山的奇观,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细腻的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富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王美问:《雨中登泰山》有何新意? 关于东岳泰山,远有姚鼐《登泰山记》的名篇,近有杨朔《泰山极顶》的佳作。要想写出新意,实在太难。但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独辟蹊径,富有新意。一、新的角度。像《登泰山记》、《泰山极顶》总是着眼于晴日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不蹈前人故辙,另辟蹊径,着眼于雨中泰山。其中:1-2节写冒雨登山,一偿宿愿。3-9节写雨中泰山,美不胜收。10-11节写独享雨趣,别有风味。特别是一些雨中奇景,别有一番情趣:虎山水库,飞瀑直泻,吼声震天;雨中登山,山溪作陪,大水漫径;悬泉高挂,百珠散玉,细雨湿身。总之.泰山雨景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怎样去抓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认为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重视从范文中学“法”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既是学生阅读的例子又是学生学写某类文章的例子。如《雨中登泰山》、《我的空中...  相似文献   

8.
备课资料背景·意义1982年8月29日李健吾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我和〈雨中登泰山〉》。文中说,作者是于“1961年7月,‘雨’中登泰山”的。《雨中登泰山》最初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11月号,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特写选》第二集(1959—1961)。当时,对“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9.
阅读引导设计学生读课文,画出登泰山(包括下山)的路线图,解决如下问题: (1)、泰山名胜古迹甚多,作者是怎样紧扣“雨中”这一特点,有详有略进行描述的?根据“详”、“略详”、“略”三个等级标准,分别在线路图上标出。然后细读“详”  相似文献   

10.
课本对“岩”的三种误解周照明文言词“岩’似乎并不难理解,然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却有三误。一、将“岩岩”理解为“积石貌”。高一册《雨中登泰山》:“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这里的“岩岩”是“积石貌”吗?不是的。“泰山岩...  相似文献   

11.
古来写泰山之作甚多,而《雨中登泰山》独以“雨中”登临的“雨趣”为线,从“山”和“水”的关系着笔,由水势写出山势,写出泰山的“灵性”来。角度新,构思新,写法也新,确是游记中之佳作。这篇散文交替运用多种笔法,着重写了三幅水景,每一幅都从不同的水  相似文献   

12.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说话写作常常引用古人语句。例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首段在叙述作者登泰山的宿愿时引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诗文句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后者出自杜甫《望岳》诗,都是说  相似文献   

13.
景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魂张小静《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写的一篇游记。我认为结合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导游业务》,探索《雨中登泰山》课文的教学思想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课文中,对泰山自然景物的观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正是旅游专业学生所必须...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上,黄炳麟《名家写错别字怎么办?》一文,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的“耽心”和叶圣陶《夜》中“大男玩皮地学舌”的“玩皮”,乃名家手下之错别字,应为“担心”、“顽皮”。笔者认为,黄文所指的两例,并不是别字,其理由如次:《汉语大辞典》第6卷921页释“担”音dān时第⑥义项为:用同  相似文献   

15.
你到过泰山吗 ?能给大家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及泰山的主要景点吗 ?泰山书法石刻知多少 ?古老的泰山有哪些神话传说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到泰山封禅 ?他们为什么在泰山封禅 ?古今文学史上有哪些描写泰山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没有亲临泰山不要紧 ,高中语文第二册姚鼐《登泰山记》和第二册读本中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可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行踪领略一番泰山风光 ,对泰山这座名山进行一番多角度的探究。1.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安 ,泰安寓意“国泰民安”。境内有“五岳之首”泰山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相似文献   

16.
《雨中登泰山》的讲读课一开始,我就要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七真祠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感到意兴盎然。 声音响亮、悦耳,久久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静静地沉思着,仿佛跟随作者进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美妙境界之中。  相似文献   

17.
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 ,也是游记中的佳作。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品味课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 ,咀嚼鉴赏 ,便会有美不胜收之感 ,读起课文来也就“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 ,久而弥笃”。《雨中登泰山》之美 ,美在自然 ,美在人文 ,美在思想 ,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一、自然秀美。文章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 :虎山水库闪光的黄锦———色彩美 ;二天门潺潺的水声和訇訇的雷鸣———声响美 ;远望如白蟒匍匐于山峡当中、近看似长梯搭在南天门口的紧十八盘———形状美 ;“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姿态美 ;“荡胸生层云”…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导,学生才能学实。教师精导,首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备课。课前,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然后,把功夫用在“导”上,可采取启发、点拨、诱导等形式,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讲,让学生思考揣摩,但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教师一定要讲,并要注意讲授技巧。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重点讲,抓住难点导,去繁就简,去粗存精,教学效果就好。我在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抓住一个“雨”字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本文…  相似文献   

19.
《雨中登泰山》一文,给杜诗《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注释是:向南北两边看,都看不尽泰山的青色,形容泰山的高大。笔者认为注释尚须商榷。 “向南北两边看”的立足点很模糊,照字面理解,其立足点当为“泰山”,如登临泰山向南北两边看“都看不尽泰山的青色”,并不能形容泰山的高大,而只能形容其范围广,占地面积大。如果立足点在齐、鲁,向南北两边看,方向交代不清楚,意义模糊,实在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