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咏史组诗由两首及两首以上的咏史诗构成,这些单篇的咏史诗是否创作于一时一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咏史组诗可分为小型咏史组诗和大型咏史组诗,前者可能作于一时一地或前后时间相差不远,后者由于单篇数量多,不可能作于一时一地。  相似文献   

2.
严如熤《汉台咏史》包含一百一十六首咏史诗,对这些咏史诗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严如熤对众多历史人物的褒贬,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严如熤“以民为本、推崇仁政、重视人才”的儒家思想倾向。另外,《汉台咏史》中的咏史诗歌咏人物众多、视野开阔、选材得当、见解独特、用典精巧,是清代中叶咏史诗坛上的重要成果。对严如熤《汉台咏史》进行研究,不仅是对严如熤及其作品研究的丰富与完善,从长远看,亦对满清一代历史、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左思的《咏史》八首打破了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的特点,首开以咏史而咏怀的新路。诗作在借咏史以咏怀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历史名人。作者将这组历史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人生思索,使这组艺术形象既充当倾吐情感的载体和现实批判的工具,又为其开启人生遣怀之门,成为其精神慰藉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5.
张国军 《林区教学》2013,(10):13-14
杜牧是晚唐诗坛极富个性的一位诗人,他的七言咏史绝句利用常见史料,善于翻案历史人物事件,抒发怀抱,借古讽今,阐述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以期为统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他咏史诗中含蓄委婉、标新立异、富于形象性的创作风格,在晚唐咏史诗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咏史之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咏史怀古已成为古代文人借古抒怀,倾诉内心世界的言说方式之一。走进异彩纷呈的咏史诗,可感悟古人凝结于其中的生命体验。文章从咏史诗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类型等入手,探讨咏史怀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咏史诗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氏咏史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咏史内蕴丰厚 ,主题内涵主要包括 :表易代之际慷慨幽愤的情怀 ;显表达其对归隐之路的自我体认和固穷安贫的精神理念 ;以史抒写其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等。不仅如此 ,陶氏咏史诗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表现在 :美学价值、咏史主题、咏史方式和结构体式、咏史风格和诗体等方面。基于主题内涵和艺术成就的分析 ,我们可以说陶氏把至左思手中成熟起来的咏史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咏史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除了《诗经》里作为歌颂祖先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文王》等颂诗之外,真正抒情言志的咏史诗,始于班固的《咏史》。但它“质木无文”(钟嵘《诗品》语),可见是呀呀学语的习作。此后很长时间绝无嗣响,直到魏晋时期才风气渐开,出现如阮瑀《咏史》、曹植《咏三良》、左思《咏史》八首,陶渊明《咏荆轲》、《咏三良》之类作品。但仍未成气候,咏史诗的成熟繁荣要到中唐时期。咏史诗不仅起步较晚,其发展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我们如果反观辞赋对这类咏史题材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咏史诗发展到晚唐时代,已经由最初的演绎史事(代表作如班固《咏史》)及其后的借史抒怀(代表作如左思《咏史》),进入到论断史事、褒贬人物这一新的阶段。这是继左思之后,对咏史诗旧传统的又一次突破与超越。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以立意为宗,采用以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了大量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史论式的咏史诗。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正是在这一突破、超越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 杜牧生于唐王朝日落崦嵫的后期。当时政治  相似文献   

10.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具有“诗言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是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诗人将历史题材作为抒发自身情感和志向的介导,多蕴含壮志难酬、讥讽朝政、忧国忧民等情愫,说尽千古兴亡事。文章基于整体视角,将其整合成“咏史怀古诗”专题,分析咏史怀古诗的文本特点,并从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典体悟三个维度鉴赏品析咏史怀古诗,感受咏史怀古诗的丰厚内涵和语言表达,体悟怅然怀古意,以期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  相似文献   

12.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他的八首咏史诗,被刘勰誉为“拔萃”之作。钟嵘冠之以“左思风力”。指出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彩,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象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咏史怀古类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对咏史怀古诗歌教学的要求,高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从咏史怀古诗歌的定义,目前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歌的教学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左思的《咏史》诗,悲歌慷慨,高旷雄迈。名为咏史,实乃抒怀,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成就作论述,从而管窥左思咏史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和它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咏史诗与怀古诗都是涉“古”题材的诗歌,但诗论家历来都不大注意去仔细区别它们。近年始有论者对其各自特点予以辨别,但仍存在缠夹不清的地方。从它们各自的内容构成、抒情特点及创作渊源方面对其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7.
《咏史》这首诗,收入作者自编的《破戒草》,写于清道光五年十二月(1836年1月)。当作者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形形色色的“名流”们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深有感慨,便以《咏史》为题,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咏史》名篇的,始于东汉班固;至晋朝左思,咏史诗有了新的变化。明朝胡应麟《诗薮》称:  相似文献   

18.
左思的《咏史》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雏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