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恐怖小说大王”的李西闽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焦虑与恐惧。他的小说根植于本土传统,从人性出发,写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为参照,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焦虑的梦”直接源于童年经验,而这种焦虑与恐惧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与鬼文化影响的延续,其小说中无法消除的恐惧感正是恐怖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在《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这部魔幻小说中两种方法的体现也随处可见。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中的翻译例子指出只有将两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罗卫 《英语广场》2023,(9):31-34
《红死魔的面具》是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将死亡焦虑与防御机制相融合的经典篇章。本研究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焦虑论,以精神分析焦虑论中的表现形式为主要分支,以焦虑的三个类型为基点,具体分析该小说中群众精神焦虑及采取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多元文化一直是当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许多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构思的焦点。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较早地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价值错位的焦虑,土家文化的当代命运是他思考的主要问题。凭借对土家文化精髓的深刻领会,以民俗为切入点,孙健忠将批判陋习、担忧异化、文化自豪感等多重主题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得其小说蕴藉无穷,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区,也是世界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多的一个片区。喀斯特自然生境是形成贵州文化特色的基础,从文化心态、身份认同到小说的书写模式上都影响了贵州20世纪小说的面貌,从这个起点入手应该更利于发掘贵州小说的文化个性,拓展贵州小说研究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9.
慕容雪村的小说写出了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漫延着一股颓废的气息,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被商品消费文化所异化的现实。慕容雪村的小说既有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倾向,也带有鲜活的生活原生态意味。还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现代人对现实的忧虑意识。慕容雪村小说的多面性使他与众多的网络作者区分了开来。  相似文献   

10.
大团圆结局是中英小说所同有的结构模式。由于小说和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中英两国小说的大团圆模式表现出趋同化特征:它既是小说作者寻求最适合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的结果,也是市民文化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在小说中的体现,同时又和传统文化有割不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慕容雪村的小说写出了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漫延着一股颓废的气息,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被商品消费文化所异化的现实。慕容雪村的小说既有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倾向,也带有鲜活的生活原生态意味。还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现代人对现实的忧虑意识。慕容雪村小说的多面性使他与众多的网络作者区分了开来。  相似文献   

13.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青年学者摩罗近日在一场名为“虚构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结构中的地位”的演讲中说,年轻人尤其是我们的中学生应该多读虚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他说小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世界精神文化在小说中表现得最充分;同时小说也是两百年来虚构文学的主流文体,人类精神、情感、想象、幻想的最微妙之处,最多地表现于小说之中,个体生命最深刻的活力,最本源的创造力,跟人类的想象力、幻想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小说是指以农民工作为题材和叙述对象的小说。悲情叙事是农民工小说的基本表现形态。农民工小说的悲情叙事首先由于叙述主体对于现实的沉痛体验。不过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小说的叙述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弱点和民族的创伤记忆,还有小说的传统和使命也让他们难以抑制地展开悲情的叙述。但是,促使农民工小说相当一致地相守悲苦叙事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叙述主体内心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17.
由地域文化视角来看,李准小说人物形象最具典型的是具有群体特征的"侉子"性格与充满个性的"辣女"形象。这丰满的人物形象彰显着中原地域文化,又因中原地域文化的典型性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们成为李准小说中最具深层意蕴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2012年中国文学界最大的盛事当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也引发了中国读者对文化传播和文学接受的思考,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与接受,对中学生而言,也显得格外重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小说,这篇小说相继在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回忆这一诗学范畴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类型即儿童视角叙事、回叙型叙事和梦想的叙事,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首先是小说叙事的技巧和形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也是京派作家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沉思与回顾的场所。通过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对往事的远距离审视使京派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呈露出和谐蕴藉的审美风貌。京派作家用回忆消解了由现实困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颠覆现代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乡土神话——理想的文化图景和生存模式。从这一层面上讲,京派小说回忆的诗学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策略。论文把京派小说置于现代小说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以春夏秋冬作为不同视角的转化来记录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命运多舛,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峙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体,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难以摆脱命运的枷锁。论文就从黑白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成长困惑中去解读《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