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蔚然兴起的乡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陶行知作为其中“最中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对乡村教育素怀浓厚的情结。早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就主张“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在从事平民教育时期。他也曾经多次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号召“平民教育下乡”。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曾掀起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使中国富强民主起来,并进而奠定世界和平。他们所以群趋于乡村教育一途,是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及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并认为农村尚具有图存的基本条件及乡村居民尚保存有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所以由狭义的乡村教育运动进而至于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逐渐认识到教育与经济、…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余家菊作为我国二十世纪初倡导乡村教育运动的第一人,对中国乡村教育落后现状所发出的呐喊以及对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设想,让人们将目光转向当时的乡村,将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极富有生命力。从余家菊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仍然面临的发展危机,搞好乡村教育建设,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就要把握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异同,把握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向乡村教师出发、向乡村学校出发、向乡村运动出发,发展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5.
储诚炜  仵希亮 《文教资料》2012,(10):111-112
近代中国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各种平民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平民教育流派纷纷兴起,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余家菊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众所周知,他是国家主义的先驱人物,但是关于他首倡"乡村教育"一语,是乡村教育的领军者却不为众人所熟识.余氏认为"乡村教育已经破了产"、"乡村教育事业大家都不愿意去干",为此指出乡村教育的发展的三个实施方向——向师范学校运动、向乡村学校运动、向乡村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7.
余家菊乡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家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学和社会活动家。本首次对余家菊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评述。本认为,余家菊在五四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本着救国救民的宗旨,关心社会实际,大胆指出中国教育的病症,为挽救社会危机和改进教育而首倡乡村教育运动,提出了向师范学校、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劳动的具体实施办法,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乡村教育运动"。本文拟从乡村教育运动的背景出发,探讨乡村运动对教育发展的探索以及启示,结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要求和特殊价值,探寻农村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以期解决农村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覃卫国、徐健在《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撰文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分析了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时的政治环境提供发展契机;农村经济的凋敝需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0.
晓庄师范(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园地。1923年,陶行知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随着他对中国社  相似文献   

11.
一战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一片"救国"声中,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乡村建设运动格外耀眼,梁漱溟所主张实施的乡村建设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成功,其乡村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其乡村建设中,旨在利用教育机制建设乡村、振兴中国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参与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为教育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他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进全国乡村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异同的比较,探究了我国“乡村教育运动”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点,以期对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为解决中国农村极为严重的衰败问题,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晏阳初是基于平民教育的原则采用三大方式进行四大教育,从而进行乡村系统改造;而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军  莫志斌 《教育史研究》2006,(1):48-50,9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傅葆琛依托其深厚的乡村教育理论和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与使命着手阐发和构筑了其乡村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是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次可贵的探索,是把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伟大的尝试。黄炎培、陶行知是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从事乡村教育的目的、手段、理念及思想认识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其经验和教训为今天从事乡村教育改革的人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与电化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的倡导者,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本文回顾了他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电化教育的应用情况,总结了他的电化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对我们当代电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