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难教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想对出现在初中物理中的一类物理概念的操作定义(即物理量)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行们的斧正。密度是不是质量?压强是不是压力?比热是不是热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密度”、“压强”、“比热”等概念时.往往分别和“质量”、“压力”、“热量”等概念混淆.如在“压强”这一章中,认为拖拉机履带的作用是增大面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力;又认为两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同样高度的水对底面的压强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两个容器中的水的重量不一样,如此  相似文献   

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创新自制多种实验器材,直观展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解决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人教版8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中,多数实验是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教材中又没增加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鉴于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压强”一章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下面谈谈本节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做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1.使学生明确静止液体对容器的底、侧壁、内部都有压强作用,弄清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观象的观察分析及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一、从复习帕斯卡定律的适用条件引入课题  相似文献   

5.
张青岷 《物理教师》2005,26(11):7-37
在初二物理的“液体内部压强”教学中,使用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对引入液体内部压强的概念,揭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进而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测量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也是初二学生分组实验之一.笔者认为,现在  相似文献   

6.
在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压强”这一章中,“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的定量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推导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使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认识由定性深化为定量.这部分内容的难点主要是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总重无关.即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强在决定因素上是有区别的.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①从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来看,初中学生的想象比较直观.固体因受重力  相似文献   

7.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初二学生从“液体的压强”演示实验中,直观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规律,又从“液体压强的计算”中学到了液体压强的定量关系.学生能运用p=ρgh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但解释有关的问题就难了.学生往往把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跟容器中液体所受的重力混为一谈,把液体的压强跟容器的底面积相联系.如图1所示:学生难以理解水对茶杯底的压力小于杯内水所受的重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对p=ρgh的物理意义不理解,只是死背硬记套公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大纲,挖掘教材潜力,设计并制作了能演示“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系,而与液体所受的重力、容器的形状无关”的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制做工艺和演示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OBE理念注重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实用性,倡导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成果为导向.“液体的压强”教育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并学会应用,与OBE理念相契合.本文通过对OBE理念的概述、分析运用OBE理念的原因,以“液体的压强”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曹建军 《物理教师》2023,(11):45-47
基于对比对观察的理解,以初中物理“压强”的教学为例,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方法、概念建构等方面运用比对观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教学适当增加逆向思维训练,即“倒过来想一想”或“假设已经怎么样”.如“在比较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大小时.通过该点下面的压强大小得出该点所受压强;求做光路时,假设该光路已知,通过假设间接得出光路”等问题,能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分析物理原理的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大气压强》是人教版9年级物理第14章第3节的内容,它既是对压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为后面研究流体压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学生“学物理、爱物理、用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用量筒和自制的长柄铁皮托板、变向探头盒、简易压强计组装而成的液体内部压强实验装置,可代替2113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2114微小压强计或2185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器做初中物理“液体内部的压强”内容的三个实验。能降低实验成本、节省经费,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本装置的制作、组装和使用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属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因而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存在着一些教学难点、重点,尤其在压强教学部分,学生若是不能做到较好掌握,会影响学生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1.及时纠正学生易混淆问题“压强”知识安排在初二阶段教学中,从重力、压力的角度进行教学导入极易使学生造成概念混淆.首先,从力的角度进行压力教学导入往往是平面受到了竖直力作用,若学生对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在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后指出:“液体的压强只跟深度和密度有关系,跟液体的重量、体积等都没有关系”.课本紧接着又写道:“根据这些结论,一根细长的水柱对底面的压强,可以大大超过一大盆水对盆底的压强”.课本还介绍了1648年帕斯卡曾经表演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僵化了一些学生的思想,不少人认为:要使少量 的水产生很大的压强,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竖直的细长管才能实现.此种思想在初中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这可以从我们对高三  相似文献   

15.
在初二物理的“液体内部压强”教学中,使用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对引入液体内部压强的概念,揭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进而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测量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也是初二学生分组实验之一。笔者认为,目前尚在使用的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存在以下不足:1.整体性差(操作时须一边持 U 型压强计,一边持测压操作机构);2.不能或很难同时观察测压盒潜入液体内的深度和与之相对应的压强值,即操作与读数不便。针对该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的上述不足,笔者通过研究和数次试验,研制了一款“新型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  相似文献   

16.
一、决定物理学习成败的王牌——密度密度是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夸张点讲,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八年级下学期的浮力和压强等知识的“成败”.因此它是学好浮力、压强等知识的王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到“本章继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之后,介绍质量与密度,为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打基础”“密度是学习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由此可见密度内容在章节中的作用有多大!在力学知识中的影响有多深!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把空气近似地看作理想气体的方法,研究了压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测出了空气的压强温度系数,并且对测量中系统误差带来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确立了在基础物理实验室条件下测定气体压强温度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压强”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压力、压强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要求学生知道帕斯卡定律;了解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压力的简单计算;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般压强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的特殊性,掌握反映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公式和有关计算;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浮力”这章是前几章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压强”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学生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压力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是本章的核心,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解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物体的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课标要求,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为例,对如何创新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创新了教具实验器材的采用、教具的设计思路,提高了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气的压强,初中物理如是说:“由于空气有重量,所以像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要产生压强一样,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高中物理又告诉我们:由于大量气体分子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就产生一个持续的宏观的力,器壁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叫做气体的压强。它决定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速率。”学生学习了“气体的压强”之后,再回过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