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2.
万吉 《教育导刊》2006,(3):63-63
新西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做事做人要有规矩新西兰的孩子做人做事都比较守规矩。他们都知道,不可与家长无理取闹、发脾气、耍赖,不能顶撞老师和长辈。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道理,也会很有分寸很有礼貌地与家长和老师申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习惯。如果哪个孩子不懂规矩,对着家长、老师大吵大闹发脾气,那么他(她)就会面临被其他孩子孤立的威胁。因为,所有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不懂规矩的孩子玩,所有的孩子也不愿与那些没教养的孩子为伍。新西兰的孩子也爱看电视,但有一条规矩:每天晚上9点…  相似文献   

3.
孟迁 《师道》2007,(1):53-54
在一些细小的生活事件中父母所持的态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孩子从这些印象中提升出了一种规则或者价值取向,那么那些本来很小的事情就会长期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你用刀割他,他能不痛吗?你用火烧他,他能不焦吗?你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他能不冻僵吗?你用恶劣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办公室里,教师们动辄教训学生不懂规矩。规矩是什么?它是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它对人要求"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承认,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必需的,但规矩一旦落后于时代,就会变成可怕的枷锁。一些教育工作者被  相似文献   

5.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家庭在不同时期都会针对自家情况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全家要统一意见,宝宝大了还要征得宝宝的同意才开始实施,一旦立好的规矩全家都要遵守,不能破坏也不能有特例,如果宝宝破坏规矩就会失去很多特权,喜爱的活动也会被减少,这一点,宝  相似文献   

7.
两三岁的孩子不谙世事,世界在他的眼里也无规则可言。到了4岁就不同了,孩子的语言与活动能力增强了,心理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就该给他立规矩了。 首先,我们的社会需要规矩,如果没有规矩,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很难想像。其次,通过规矩的约束,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以建立初步的是非观。更重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家庭在不同时期都会针对自家情况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全家要统一意见,宝宝大了还要征得宝宝的同意才开始实施,一旦立好的规矩全家都要遵守,不能破坏也不能有特例,如果宝宝破坏规矩就会失去很多特权,喜爱的活动也会被减少,这一点,宝宝心里很清楚。  相似文献   

9.
规矩是一种束缚.当把规矩变成自觉,进而上升为自信,规矩就会产生一种势不可挡的正能量.规矩是红旗渠修渠成功的关键.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中体现的党的规矩纪律意识,让这种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红线意识与自觉意识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扰,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  相似文献   

11.
郭丽华 《父母必读》2008,(10):125-125
3~5岁平时挺乖的孩子,为什么一来客人就一反常态?怎样才能让他变得规矩一些呢?你的心担只要家里一来人,孩子就跟"疯"了似的,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甚至爬到客人身上!这让你和客人都很尴尬。怎么才能让他停止胡闹?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2003,(Z1)
说起标点,有的同学可能会看不起它,不就是那些文章里最不起眼的小不点吗,使用它能有什么学问呢? 别看标点小,使用起它来学问可大了。弄不好还会闹出笑话来哩!大家先看一句话:“小明他是个78岁的孩子。”咦,怎么会有78岁的孩子?原来是7和8之间少了一个顿号,应改为:“小明是个7、8岁的孩子。”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和经典擦肩而过,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孩子;童年是美…  相似文献   

14.
我从哪里来     
案例我的孩子6岁。他认为自己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和爸爸没有关系。但我不希望孩子这么理解。我告诉他,妈妈爸爸相爱结婚,成为一家人,然后才会有宝宝。怎么相爱就有宝宝啊?我不是一个保守的妈妈,也不希望像很多父母那样告诉孩子是从垃圾堆拣来的,但孩子才6岁,太早教似乎会使他有过早的不必要的好奇产生。我也想像书上写的,告诉他,是爸爸身上的一粒种子放到妈妈的肚子里,才有了你。但我孩子是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会问,是怎么放进去的,甚至你还得示范给他看,他才罢休。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啊?  相似文献   

15.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的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愉悦他。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都带了他们的故事,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泰戈尔《新月集·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无暇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果老师想在他们的世界找一块清净地,那么你就必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他们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16.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痛苦是巨大的。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感到心情沉重。这时,他们最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什么呢?我感到这样的孩子最需要老师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细心和关心 家庭不安定,孩子上幼儿园也会显得心事重重。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轻声地问一句:“你怎么了?”如果老师只是说“别理他,一会儿就好”,那么孩子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打击啊。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爱抚,他多么希望能从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母亲的温和、整洁、慈爱,还有衣服上的芳香/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父亲的强壮、自负、吝啬,还有爱发脾气、粗暴/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生命就是这  相似文献   

18.
《甘肃教育》2014,(17):126-126
正美国是世界上幼儿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教育和自由教育。但国内也有人提出,这种教育会不会导致孩子自由散漫、不懂规矩?目前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公共健康博士班的陈露,女儿已经3岁,现就读于美国西雅图某幼儿园。陈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我在幼儿园、公园等公共场所来看,美国孩子的‘规矩’丝毫不比中国孩子差。"中国青年报记者:你对美国幼儿园有什么感受?他们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19.
前言: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少一些和经典擦肩而过的机会,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  相似文献   

20.
神童与篮筐     
北宋时候出了个神童朱文锡,令天下父母羡慕不已。他们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成为“张文锡”、“王文锡”呢?于是有人就把孩子和银子一道装入篮筐,挂在路旁的树上。谁能教会孩子读经书,就可取走篮筐里的银子。不知道篮筐里有没有培养出神童。但是,据记载,有的孩子被活活折磨死了是真的。近来,读着报刊上登载的关于发现神童之类的消息,我每每想起北宋时候的这个故事,有时还不免为神童们担心:会不会是篮筐里培养出来的呢?有家报纸报道了一位六龄神童,他在父亲有意培养下已学完了初中数学的全部内容。据那位望子成龙的父亲介绍,孩子在半年内用去练习本重达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