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中缅边境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视域对21世纪以来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实施情况予以审视,其存有的教育主体流向随意、教育体系不全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呈现的"游离"之态,与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发生的地域历史、主体特点、地缘关系密切相关.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作为"民心相通"工程重要措施,须贯彻陆地边疆软治理理念,构建教育主体流向监管体系;发掘跨境民族认同正向价值,构建"教育共同体"认知基础;着力文化软实力建设、系统推进教育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卢鹏(1980. 7-),男,湖南平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长期在红河哈尼族地区和中越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工作,并围绕"边民跨境流动""国家认同""边疆稳定"等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滇越边民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民族跨国流动与国家认同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越哈尼族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中越国际合作基金项目"云南与老街地区跨境民族关系研究"等9项,先后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0余项。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朝,中央政府对云南的控制力愈加式微。一方面,积重难返的内治之困——膨胀的人口、凋敝的经济、频繁的灾荒使得云南社会、经济与政治全面失序而游匪不断。另一方面,随着19世纪末越、缅两邻国被法、英实际控制,中国西南边防局势骤然生变。不断进逼的“外患”使得大量游匪流窜于中越、中缅之间频频衅乱。内外力的双重挤压与拉扯之下,云南各类匪患丛生,其负面影响已经侵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光绪朝云南地方社会的恶疾。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力图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究缅籍务工人员跨境来华后的文化适应状况,运用田野调查法分析缅籍务工人员在瑞丽生活现状,其主要存在语言障碍、社会交往困难、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及通过语言与技能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不断接触新文化等对策来提升外籍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更好地融入于瑞丽当地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生活在云南红河州与越南老街省、莱州省等中越边境地区的哈尼族跨境流动频繁。中越哈尼族之间不仅有良性的跨境流动,同时还存在诸如跨境犯罪以及跨境比较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等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才有助于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陆地边境地区输入性疫情防控面临较大压力。老越缅疫情出现多轮反弹、域内外国家间边境防控风险外溢、新冠肺炎与其他重大传染病叠加的隐忧和疫情警情双重压力等新态势给边境防控带来挑战。边境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老越缅等国疫苗接种的相对不足、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失衡、防控紧迫性认知差异及普遍安全意识失衡等问题,使得我国成为共同边境安全风险"洼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边境防控成效、弱化了对老越缅疫情输入风险的有效拦截。未来应从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共筑边境地区免疫屏障、建立健全边境法治治理体系、提升边境数字治理能力和探索边境经济治理模式等方面加强我国与老越缅的边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传统安全时代,文化安全中的跨境民族教育安全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一个国家教育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其中心城市的教育,也应体现在沿边境地区的教育。对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特殊教育政策支持,是展示一个国家教育软实力的第一扇窗口,是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力发展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是西南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跨越国界的经济合作方式,跨境经济走廊利用资源的互补开展多方面合作,促进区域内交通、物流、金融、贸易、人才流动等多方面发展,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本国边境地区发展速度,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在多领域有所突破,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跨境经济走廊建设,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越两国均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两国的边境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中越两国边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中方部分边民不满情绪和跨境犯罪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跨境赌博一直是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一大治安难题,经历数次针对性的严厉打击,但我国公民跨境赌博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从跨境赌博的社会学视角分析来看,不仅需要专项行动的有力打击,更要依托文化精神层面的标本兼治,才能有效的预防、治理与杜绝这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2.
"跨境婚姻"是特殊地域下客观存在的一种主体社会实践,也是国家主权意识下构建出的一种社会制度新形式,更是一种蕴含了经济、认同、适应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群互动方式。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到此社会行为的形成背景,其次要给跨境婚姻中的主体性差异以充分关注,最后还应对跨境婚姻及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及个人、社会、国家问题展开分析,将结构探讨与社会互动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基于此研究视角,我们采用人类学个案分析方法对镇康县的中缅跨境婚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跨境户外平面广告是在我国边境地区,出于宣传、营销和外交目的而做的广告。这类广告在云南边境地区多有存在。结合中越边境河口户外平面广告的调查,可以发现户外平面广告在受众注意时长、国家形象宣传功能承担、优缺点等几项关键指标上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管理者、传播者/广告从业人员和广告制作者等几个方面提出有关跨境户外平面广告的质量提升策略,以促进该类型广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实为同一民族却分属不同国家的跨境民族,交往密切且形式丰富。在全球化、现代化情境下,互为"文化备份"的跨境民族及其之间的族群互动将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该地文化多样性的存续。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贫困地区也不例外。利用对云南昭通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资料,分析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从总体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缓解人文贫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铸牢边境地区国家认同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当前,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在思政融合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元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存在教师队伍配置机制单一等现实问题。破解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不仅需要牢固树立思政融合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需要整合多种文化资源,实现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配置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跨境民族阿昌族是全国各省区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阿昌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在分布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共生现象;阿昌族作为跨境民族,和缅甸边境人民友好往来,保持着民间边境自由贸易,形成共同的宗教区域,对边疆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的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云南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东即墨地区的地名志和族谱资料,分析了明初这一地区云南籍移民的建村情况与人口规模,指出了明初军事卫所的设立对这一时期移民活动的影响,考证了这一地区云南籍移民迁出地"云南"的确切所指。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他们从最初的"单身式"或"夫妻式"向更大规模"家庭式"的人口流动转变,于是大量的农民孩子进城,成为了城市"流动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劳动力,而其子女进入城市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