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技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场所,科技藏品是其重要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总结馆校结合下科技藏品的机遇与挑战、基于科技藏品的馆校结合之馆方特点,构建馆校结合下的科技藏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进而探讨馆校结合下的科技藏品教育效果提升策略,引导场馆人员在规划科技藏品展览陈列时,充分考虑科技藏品内涵,并以此为依据重构教育活动项目设计,提升自我导向式学习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场馆与学校的合作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鼓励多学科知识领域的整合,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整合的特点,与馆校结合不谋而合。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分别针对活动室和展厅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该活动围绕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中的“光的反射”主题进行设计与实施。在活动室的教学中利用6E教学模式,包括:参与、探究、解释、拓展、丰富和评价。在科技馆展厅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准备、找朋友、认识朋友、了解朋友、挑战讲解员5个环节。研究表明,设计的学习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蜜蜂王国探秘”活动是一项集参观、科学探究、室外科学考察、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活动赋予科技馆原有展品新的教育内涵,有效地将科技馆的展品资源和学校教育结合。在2012年6月的“首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本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活动的开发和组织实施过程,值得关注的细节(比如,如何设计情境将学生引入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具体环节下如何进行问题或利用材料进行引导)。文中与大家分享了活动在馆校结合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阐述了科技馆搭建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桥梁,探索共同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和理论。从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如何在一个以场馆资源为依托的教育项目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目标,也期望我们的项目开发和实施经验能够和从事科技场馆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科学教育加法不止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加法,更重要是让更多的群体深度参与到科学中来。如何实现更加包容的STEM教育,让女孩更多地参与到STEM领域的学习、工作中来是博物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关注的问题。科技类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肩负着科学教育的“包容性”使命。但校内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同样存在于博物馆环境中。本文梳理国外场馆在展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项目的实践,分析“促进女孩参与的展览设计方法”“响应女性需求的设计框架”和面向女孩设计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探讨从不同层面促进女孩STEM参与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为女孩创造更包容、更公平、更具吸引力的非正式STEM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科技博物馆自身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备受关注,其中以STEM教育为主题的馆校结合活动与日俱增,但其活动质量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的STEM主题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上都需要符合当前科学教育领域中提倡的围绕“大概念”开展教学的教育理念。本文讨论了如何对STEM主题活动中的“大概念”进行解析,活动教学设计中的“大概念”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将科技博物馆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中三个核心问题,并以山东科技馆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前,馆校结合教育模式是开展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天文学虽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但至今仍未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独立成课。学校天文教育软硬件资源匮乏、天文课程研究欠缺是这一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科学场馆因其综合性科普教育职能的要求,大都对天文学的普及教育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因而具备比学校更强的天文教育能力。科学场馆和学校有共同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二者有着先天的合作需求。由于学校天文科学教育的欠缺,科学场馆更应该积极承担义务,力争构建出以馆、校为节点的天文科普教育网络。近年来,北京天文馆在馆校结合开展天文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对馆校结合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7.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家潜质,储备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愈发重要。科学职业理想会影响个体从事科学领域的职业选择,而场馆教育情境对其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和纽卡斯尔生命中心的场馆生涯教育实践,以资借鉴。英国科普场馆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为目标,在个体维度关注职业关联性感知,在社会维度聚焦机会公平,并衍生出了以生涯理念指导馆本课程、在教育空间开展体验活动、加强馆校结合、发挥科学家群体榜样作用和关注女性等弱势群体等生涯教育策略。结合英国两个场馆的实践经验,我国科普场馆可通过创新活动设计,融入科学家精神,汇集多元主体,实现面向科学职业理想的场馆科学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中以“实践”取代“探究”的错误认识与“伪探究”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馆校结合STEM教育、科技馆资源之间的联系出发,对馆校结合STEM教育进行再认识,提出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基本特征为“聚焦《课标》重点科学概念,以科技馆实物展品为教学资源,还原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浸入故事情境,在‘问题’‘兴趣’双重动力的驱动下,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边静 《中国博物馆》2023,(2):115-120
近年来,馆校合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在高中阶段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明显不足,成为教育体系中的缺环。本文从天津博物馆与梅江中学共同开发的“天博课堂”系列教育活动这一实证出发,综合运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科学有效地评估观众活动效果,尝试探索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高中阶段馆校合作的可行性和效果。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面向高中生群体的博物馆教育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技馆展览学习单是引导观众参观和自我学习的资料,运用在馆校结合中,是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参观和学习的有效工具。馆校结合中适用的学习单既要有科技馆的特点,又要满足学校的需求,因此,基于展品引导探究并对接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馆校结合学习单的显著特征。本文从科技馆教育的特点出发,论述了馆校结合中,开发基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探究式学习单的必要性,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这类学习单的特征。同时,在学习单的设计上,本文着重介绍了“分解展品,逐步引导”“还原故事,探索重现”“知识升级,层层递进”三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碎片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教育领域逐渐关注学科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对学生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馆作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提升其活动质量、推动馆校结合的发展,也应尝试基于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本文从科技馆教育的视角,以合肥科技馆“锥体上滚”活动为例,解读活动流,剖析活动的设计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活动资源,探讨科技馆教育活动融合学科核心概念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水平有了迅速而显著的提升,“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培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分析其发展过程及优秀案例,会发现“对接《课标》,‘合’而不同”、引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是“馆校结合”项目的两个重要突破点,并带动了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从理论与实践看,这两个突破点既吻合了学校与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又发挥了科技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与教育特征,更体现了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揭示了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的馆校合作评估研究多是个案式经验总结,较少上升到系统性层面探讨。在馆校合作评估中引入项目评估学,在全过程、全要素、全团队的体系化视野下开展评估研究,同时,结合国内外实践,总结我国馆校合作评估的不足之处,可以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馆校合作评估模式提出参考建议,助力我国馆校合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对于学校教育改革、教育生态系统重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形成、文化自信养成、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应基于“双减”政策指导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服务的进一步优化,通过馆社合作、馆校合作、馆际合作、家馆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分析“双减”政策下馆校合作的机遇以及困境,提出“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从融合阅读空间理念提升中小学分馆覆盖率,探索图书馆阅读课程嵌入中小学课后服务,深化阅读推广合作助力中小学读书行动,打造特色教育场域吸引更多中小学生利用场馆,介入集团化办学为教育集团提供技术及服务支持等方面探寻馆校合作服务中小学生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科学中心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逐渐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改革浪潮之下,一些传统的展品理念已无法满足观众从“被动操作工”到“自主探究者”角色转变的需求,同时场馆也需要在展品创作上获得更多自由。本文选取探索馆的一个展品研究项目作为案例,借助对具体展品的观众研究和设计特征分析,详述以转变观众角色为目标的展品设计要点和策略,希望为国内科技馆建设及展品设计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馆校合作项目日益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起,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开始实施"陶瓷"主题课程。该课程以多样的体验模式为亮点,强调教师引导讲授与学生互动体验的紧密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对相关教育实践的梳理,旨在从理论依据、课程设计、授课技巧及评估等几方面探讨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以期为同类型教育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技馆为什么要开展“馆校结合”?要开展什么样的“馆校结合”?怎样开发实施“馆校结合”项目?本文以绍兴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实践为例,介绍了该馆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促进教展有机融合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探讨了科学规划教学实践项目,与当地教育部门联合建设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科学梦工场”这一馆校结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基于科技馆展教资源的“馆校结合”项目仅关注了对接《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其中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目标。在结合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分析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想事情、做事情”,同时这也是“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项目的设计思路。根据这一目标和思路设计的“小小赛车会”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具备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首要需要,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工业博物馆、STEM教育、技术与工程素养的关系,明确培养技术与工程素养的课程开发需要学生参与完整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并以北京汽车博物馆“小小汽车设计师”为案例进行具体展示。真实情境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证实,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馆校合作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大课堂中高质量科学素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