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发表了王基同志的文章《“第三代诗”片论》(以下简称《片论》)。作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一代诗”,把七十年代末到一九八三年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二代诗”,也就是“朦胧诗”;一九八三年以后的诗称为“第三代诗”,并对  相似文献   

3.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不是  相似文献   

4.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5.
《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十分尊崇上帝,不可能为英勇反抗上帝的刑天唱颂歌。本文不准备讨论这句诗的校改问题,只对郭沫若同志在这  相似文献   

6.
解诗二题     
一、关于《西行》中“山裁万仞葱”辨疑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全文及手稿,其中《西行》一诗的颈联下句,毛主席的手稿本作“山裁万仞葱”,而誊文却作“山栽万仞葱”。同报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在引述这一句时,也都作“山栽万仞葱”。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后来《诗刊》和《人民文学》在刊载这首诗时,校正了这一错误。但在一些报刊上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7.
敝文《“现代史诗”,自我意识和文化传统的融合》在1987年3月1日的《文论报》(此文同时见于《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87.3)上发表以后,我又读到了余曲诗同志对该文的批评文章《“现代史诗”刍议》。(87年10月21日《文论报》)文章得到他人之关注,这无疑是作者的幸运。这也正说明了“现代史诗”这个课题有必要再深入探讨下去。下面聊述浅见,以求教于余曲诗同志并诗歌界理论界的前辈与同行。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于一九七六年元旦发表了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朱德同志怀着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感情“聆、读再三”,乃至“欣然不寐”。因他“吟咏有感”,就应《诗刊》编辑部之约,挥笔写下了《喜读主席词二首》,刊登在《诗刊》一九七六年二、三合期上。邓颖超同志曾建议《人民日报》转载,然而却遭到了“四人帮”中的阶级异己分子、反动文痞姚文元的蛮横拒绝,充分暴露了这伙阴谋家、野心家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刻骨仇恨。在“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以后,《人民日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八十三周年,于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特地转载了朱德同志的这两首诗。这是雨过天青,乌云散尽时对与世长辞的毛主席的深沉悼念,也是驱除四害,朝晖映照后对永眠九泉的朱德同志的亲切告慰,更是战旗翻飞,吼声如雷中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9.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11.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是去年九月发表的毛主席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两句。对于“战锦”的解释,从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看,绝大多数都理解为一九四八年的打锦州一役,从而认为这两句诗主要是批判林彪对锦州之战的干扰。这其中,《红旗》杂志去年第十期裘是同志的文章《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诗刊》  相似文献   

12.
晓亮同志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两篇讨论“生产力”范畴中包不包含精神因素的文章(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1983年第9期)。这两篇文章对于学术界深入探讨“生产力”范畴,科学地分析、研究它的内容、结构,不无重要意义。我们读了晓亮同志的文章很受教益;但对他在这两篇文章中所发表的基本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该校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鞭策、要求和指示,也是他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对教育工作作出的深刻论断。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发表以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数十种报刊陆续刊登了有关学习与讨论的文章,在全国掀起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探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的热潮。18年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得…  相似文献   

14.
<正>有的同志说,先秦两汉的古籍凡称“诗曰”“诗云”,一律是指《诗经》。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请看《战国策》中的一些“诗曰”和“诗云”: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编辑部: 读了贵刊一九八四年十月号上发表的王毅同志《民族正气,辉耀史册》一文,深受启发,获益非浅。但我有个疑问:中学语文课本上印的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第二句作“干戈寥落四周星”,而王文引此诗却作“干戈落落四周星”。我们手头缺乏必要的参考书,无法核对,不知到底是“寥落”,还是“落落”?盼告知。李一  相似文献   

16.
诗人蒋人初同志。1925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今年足足80岁了。他自幼爱好诗歌,勤奋学习,从1944年发表处女作《八月。你收获了什么》算起,迄今已在诗歌园地耕耘了整整一轮花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人在渐近晚年的20余载中。一直潜心于微型诗体的探索,殚精竭虑,笔耕不息,表现出一种老而弥坚、永不倦怠的顽强精神。从1976年的《列车》到2002年的《和平》,从1987年的《微型诗观》到最近写成的《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体》,诗人的探索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奉献给读的这部诗选集,就是诗人多年辛劳结出的果实。  相似文献   

17.
十年动乱结束后,著名诗人艾青重返诗坛,陆续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诗集《归来的歌》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的一等奖。艾青的“归来”,无疑是我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件大事。但是,近年来研究界似乎形成这样一种说法:艾青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诗坛沉默了二十一年”,读者对艾青的诗作“阔别了二十余年”。比如,骆寒超同志的《评艾青<归来的歌>》(载《诗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号)一文开头写着:“艾青从一九五七年那个不平凡的夏天以后,匿迹于诗坛竟达二十一年之久,直到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文汇报》上突然发表了他的一首诗—《红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选总统奥巴马富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1981年奥巴马在洛杉矶念大学时,在名为Feast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两首诗,《老爸》和《地下》。《老爸》应该是关于奥巴马父亲的,他在想象中关切注视着父亲“黑暗,多水的眼睛”和“缓慢,不受欢迎的痉挛”,他与父亲之间有不可切断的血缘。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五期发表了李壮鹰同志《解诗二题》一文之后,有些读者对关于周恩来同志《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摘登部分来稿于下。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