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天然气产业规制在各个方面已显示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迹象。为此建议: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统一透明的法律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天然气产业规制机制,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实行区别对待的规制政策、进一步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开始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改革举措。从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的路径看,主要经历了从规制到放松规制的变迁过程。每次变迁都蕴含着各自合理的动因。通过分析规制变迁的内在机理,我们发现自然垄断特性是规制的重要原因;当自然垄断特性弱化时,应该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规制;值得强调的是,放松规制并非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的结束,却恰恰是再规制的起点,再规制治理机制的建立对我国当前自然垄断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公用事业大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其价格不可能完全通过竞争产生,所以对其价格的经济规制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规制价格的形成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要有助于提高供水企业生产能力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并且不损害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L-T模型分析我国海洋创新体系中的激励性规制,得出在完全信息下,政府可对企业进行完美激励;在不完全信息下,最优规制使高效率企业达到有效率的努力水平,获得租金;低效率企业努力水平不足且没有租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企业不断发展,但相关法律规制并不完善,难以满足社会具体案件和应用实践的需求。因此,加强对社会企业法律规制的研究迫在眉睫。公司型社会企业的数量在我国社会企业总数中占比较大,但其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成熟和外部监管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分析英、美两国社会企业在认证制度、资产锁定制度以及公益履行诉讼制度等方面的立法经验,发现构建社会企业认证制度、完善社会企业治理机制以及健全社会企业监管体系等措施可以帮助我国公司型社会企业弥补相关制度缺陷,对推动我国公司型社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环境保护机制缺失,导致我国“生态旅游离生态更远”的尴尬现实。文章假定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旅游企业,制定并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构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从政府规制角度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政府执行有效监管,对不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企业制定适当的惩罚力度,就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而证明政府规制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使下,我国环境规制政策日趋收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2)环境规制通过减弱企业的逐利动机,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3)数字金融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外部资金支持,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的作用效果,并协同环境规制不仅缓解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还降低企业的逐利动机,因而能更有效推动企业创新。因此,要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应坚持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发挥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以优化企业内外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推动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福祉的两个重要议题,在治理污染和稳增长双重压力下,环境规制对于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至关重要.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讨论了环境规制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与海关进出口企业的匹配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企业特征与所有制类型情形下结论稳健;随着地区财政分权和官员腐败程度的增加,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作用会降低;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而对退出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不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环境规制会缩短低质量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并且延长高质量企业出口持续期.因此,从〖JP〗长远看,环境规制将提升我国出口贸易产品质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终实现环境与贸易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环境保护机制缺失,导致我国"生态旅游离生态更远"的尴尬现实.本文假定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旅游企业制定并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构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从政府规制角度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政府执行有效监管,对不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企业制定适当的惩罚力度,就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而证明政府规制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能取得很好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少数企业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而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问题一直是经济界激烈讨论的话题。电力产业一直是我国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其也是我国垄断产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因此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状态是当前规制改革的关键。主要针对我国电力产业的市场现状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指标分析进行度量,以供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公用事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在管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改革现行公用事业的管制办法,打破垄断,政企分离,为不同区域企业的直接竞争创造条件已成为我国公用事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了公用事业放松管制问题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公用事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在对公用事业商业化运营必然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用事体制业放松管制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政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盗版对数字产品企业的定价、企业利润及创新动力的影响,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得出:在不考虑网络效应的条件下,当市场上存在单个垄断商时,政府应采取最严厉的保护政策;然而当市场上存在双寡头企业竞争时,盗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降低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创新动力,并且使社会福利增加,此时政府应采取较宽松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就是自主创新。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国家课题经费投向了所谓的战略技术领域,以期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提出了在市场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变化层出不穷,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并不等于自主创新,没有垄断的创新是真正的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在他人已经垄断技术的基础土可以进行大量改进性、结构性、工艺性的创新。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垄断所有产业发展的技术。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因此,开发自己的技术,有效地利用他人的技术,是赢得创新竞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现行污染管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多方质疑。为保证环境管制的有效进行,实现环保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剖析地方政府、管制机构与排污企业的三方策略选择,发现存在"管制俘获"、政企合谋等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环境管制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界定垄断阶段和双寡头竞争阶段,在市场未完全覆盖条件下,构建纵向差异化下产品创新企业序贯进入的博弈模型,分析产品的差异化对企业利润、博弈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品差异化的不同区间分别对应4种不同的均衡;企业可预判与对手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从而选择均衡利润;社会福利在可行区间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政府可根据最优的差异化水平制定相应的专利制度,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供应链中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用Cournot模型和Stackleberg模型分析了竞争、垄断和主导厂商三种市场结构,发现供应链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强度比值受企业平均成本和需求曲线的影响,诱发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创新的起点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低于完全竞争和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适合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7.
张铂晨  赵树宽 《科研管理》2022,43(11):154-162
在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绿色创新的研究和发展是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重污染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和环境规制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U影响;政治关联、环境规制均会削弱该U型影响,且随着强度的升高,削弱效果愈加显著。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讨论OEM的起源、发展和利弊的基础上,用博弈论模型,对我国当前企业界和经济理论界关心和争论的OEM问题进行了数理和实证研究,并证明了如下主要结论:(1)OEM产品出口价格p1随着企业数n的增加持续下降,且当OEM的企业数充分大时,价格p1逼近国内厂商的生产成本;(2)国内做OEM的企业越多,国外公司的利润额就越大;(3)当n=1,即国内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做OEM的国内企业利润额最大;当n=2时,国内OEM企业的利润之和与外国公司持平;但当n大于2时,国内所有OEM企业的利润总和还不如国外公司的利润。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ast, efforts of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to promote utilization of government research have concentrated on narrowing the communication gap between research laboratories and industry. On the whole these attempts seem to have fail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of utilization of government civil research by industry and the steps under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India. It show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esearch utilization in India is indeed very low; in our sample 85 percent of the licensed processes were not put into production.In our view government policy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small and large firms have different reasons for their failure to use government research. In the past, small firms have shown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government research but failed because they lacked technical resources. To enable these firms to use government research successfully, it is essential that increase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undertaken by government agencies. Interestingly, as our study shows, the expenditure by government agencies o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has been considerably reduced.On the other hand, to interest the large firms in using government research, where little demand exists at present, it is essential that government policy should not only discourage the import of technology but, more importantly, encourage changes in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demand in the LDCs for products that can only be manufactured by the use of sophisticated, and often imported, technology. In the absence of such changes the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research laboratories will become even more isolated from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23,52(1):1046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R&D subsidies shapes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R&D subsidies set by a government and consequent innovation paths. When the WTO adopted a permissiv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we find that the Korean government increased R&D subsidies significantly (89.21%) and selectively so for firms and industries with higher returns. Recipient firms conducted less basic research and more development research. Improvements in innovations were mostly incremental and minor. However, such changes did not persist once the WTO switched to a restrictiv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mposed by the WTO largely affects allocation of R&D subsidies and suggest that a permissiv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may not necessarily maximize the potential for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