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人一般都有姓(氏)、名、字、别号。首先说说姓氏。我国上古有姓、氏之分。姓是古代贵族旗号(标志),氏是姓的分支。到了战国,姓氏开始合一,后来统称为姓。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族号为姓。如周武王姬发、秦始皇赢政,姬、赢分别是他们祖先的称号。第二类是用受封  相似文献   

2.
杜宁生 《现代语文》2006,(12):128-128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这即是说姓是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了.  相似文献   

3.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衍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相似文献   

4.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姓氏",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一般人只知道这是家族的名号。至于上古时期的姓和今天的姓有什么区别,早期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恐怕能说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6.
姓氏源流是上古及三代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姓起源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因生以得姓";氏起源于三代,主要是周代,"胙土命氏"。姓氏的社会作用不同,姓以别婚姻,氏以辨贵贱。秦汉以降,"混氏于姓",姓氏合流。齐太公世家姓氏流变可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7.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8.
说“氏”     
现今姓氏合称,而古者“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姓”,用以区分血缘、辨别部落和婚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量繁衍,从老部落中间开始分化出一些新的支系来。“氏”作为这些分支的称号便产生了。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左传·隐公八年》大夫众仲曾对姓和氏的关系加以描述:“天子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10.
陶伏平 《教师》2010,(26):104-106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姓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1.
孔子非姓孔     
孔子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但世人大多对其姓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孔子就是姓孔,我们通过考证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指出孔子姓"子","孔"乃其氏号.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 ,姓和氏与今天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 ,“姓氏”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 ,姓和氏再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代 ,姓和氏是分开的 ,代表了两个概念。带着问题 ,我们去探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氏要早于姓而产生 ,早期的氏实际上与族同义 ,因为部落的形成要早于家族 ,在氏族社会 ,同一部落就是同一血亲 ,有一个共同的氏名 ,而在同一部落中 ,又有若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记 ,这就是姓。例《国语晋语四》云 :“司空季子曰 :……凡黄帝子 ,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西、祁、己、滕、简、任、荀…  相似文献   

13.
<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里的族就是氏之意。战国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钱大昕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  相似文献   

14.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娃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5.
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号、室号、斋名、谥号、封号等一大堆别名,这给初中生阅读古籍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解除古文中人名繁杂的困惑。在上古,姓是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  相似文献   

16.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种族起一个姓,后来由于子孙增多,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再起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相似文献   

18.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与氏本有分别,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也兼称为姓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拥有的就是自己的姓氏。可以说,姓氏不仅仅是一个代表宗族所属的单纯符号,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个带有社会色彩的符号。这种符号与名字结合后,将伴随人的生命而终结。有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人的姓名的意义甚至可能会超越生命本身,而千古流传。姓氏——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符号,看似平常却很  相似文献   

19.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姓氏反映不同文化。就中英姓氏来讲 ,这种文化上的差别具体体现在中英姓氏的来源以及人名结构这两方面。通过人的姓氏 ,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以及它所具有的文化的某些方面。本文拟就中国人 (汉民族 )与英美人姓氏所反映的文化诸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国人的姓氏来源 ,可以看出它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有密切关系。从姓氏来源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远祖来自原始社会 ;还可以看到进入阶级社会后 ,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不仅分封土地 ,设官位 ,而且对有功臣民还生前赐姓 ,死后追谥…  相似文献   

20.
英美人的姓和名是两个虽有关联,却又完全不同的问题。本文专门讨论一下英语姓氏的起源及含义,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语姓氏始于何时 古代英伦三岛的居民,无论是凯尔特人,日尔曼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裘特人,还是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均有名无姓。这与古代中国人先有姓,继而有氏,最后才有名恰恰相反。前者虽不无家族的观念,但缺乏姓氏这一坚韧可靠的纽带。如公元827年统一英格兰七国的西撒克斯国王埃格伯特(Egbert,802—839),英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国王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便只有名,没有姓。事实上,自艾尔弗雷德大帝讫威廉一世征服英国止,英国的15位撒克斯国王尽皆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英国人的家族观念自古以来就没有中国人那样浓强,那样高于自我,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