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2.
"学导互动"教学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运用“学导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答疑相结合,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法、创设情境法、师生设疑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活动,去主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实践效果看,通过“学导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增强了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成曦 《广东教育》2006,(7):62-63
“错位课”,我这儿是指打乱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彻底颠倒以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试图用新课程的精神处理课堂的一节实验课。  相似文献   

4.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编写好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牢牢的紧箍咒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相去甚远。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预设,  相似文献   

5.
讲完课,常有老师自怨自艾:“糟了,我忘了说这句话了。”“我还有几个教学设计没说呢。”“唉,我怎么把这个环节给忘了!”……这些话说明教师的“心”还是在“预设”的“我怎么教”、“我要教什么”的旧观念上,课堂教学局限在“预设”的窠臼里不可自拔。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难以预料的,甚至有些“意外”会打破你的教学设计思路,使你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意外”.我觉得作为走在新课改道路上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9.
王娇杨 《考试周刊》2010,(6):209-210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课堂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如何在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一堂有效的课堂探究课是以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主,还是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以“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这堂课为例来谈谈对有效的课堂探究教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二)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 对于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这一课改理念。教师的理解上也有较大的偏差。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把龙虎山的景观先让学生浏览一遍;又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始;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标的意义……这类过于联系生活的例子在课堂上不胜枚举,它严重干扰了数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夏艳 《考试周刊》2010,(47):97-97
“减负增效”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特别是数学学科,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这是令很多教师迷茫的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  相似文献   

12.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绘出一幅愿景。  相似文献   

13.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14.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一直是许多老师追求的目标.让课堂变得精彩是否有什么方法?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抓“预设”、抓“生成”是让课堂精彩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前认真、细致的“预设”;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就能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很重视走进课堂之前基于教学意义上的备课(即“前备”),只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前备”的深度,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与此相关,教师还必须对教学之后基于专业成长意义上的“后备”给予更多关照,因为这一课的“后备”必然地延续到下一轮次的“前备”之中。这是我所理解的完整备课。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描述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课堂”的教学形式。所谓“自主课堂”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件,自己组织讲解、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并作出自我评价的学习活动。《严也是一种爱》是这一单元的一节,这一内容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崔喜梅 《教师》2010,(28):76-77
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增效”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扩大课容量,使教学做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这是我一直追求和努力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19.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顶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怎么去欣赏它的美?又怎样去理解它的感情?可是,老师讲解课文,那“之”“乎”“者”“也”又令学生生厌,面对这问题,我困惑不已。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似掌握了,可是每到测试,学生个个紧锁眉头,成绩出来,那不理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都埋怨说是老师专挑不重点的内容考他们,他们复习好的重点老师偏偏不考,有学生还嬉笑着说:“真希望我的座号就是我的分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