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听潮》这篇课文里解释「云汀」为「云白色的海滩」.我觉得这样解释在文中颇讲不通.汀是水边平地,这是没有歧义的。但是「汀」冠之以「云」,那就未必指真正的海滩平地了。请看作者使用「云汀」一词的语言环境吧:「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即一道)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在诗人的丰富的想象中,这不是凝聚的月华,而是一条路,是作者想象中的云路。这月影流华自天入海,使黝黑的海面上出现了这条银光之路,作者用汀来比  相似文献   

2.
阅读《听潮》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①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甲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  相似文献   

3.
第一组甲文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上的红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阔地,带着欣幸和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相似文献   

4.
<正>在常规的语文课教学中,除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之外,很难谈得上还有什么需要明确的东西。但我以为,我们不应该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审美。 美在语文教材中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感觉到,它总是蕴藏着在文章的各个层次中,每个角度中。鲁彦的《听潮》这篇散文。有这样的描写: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艨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象是一个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  相似文献   

5.
教室里,传来一阵笑声,一(9)班教室的讲台上,站着的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李老师.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以及幽默风趣的言谈无不使我们开怀大笑.那有些花白的头发随着他的频频点头微徼颤动着,一副眼镜挂在鼻梁上,正好处在那颗圆圆的"美人痣"下.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嵌着一对不大但十分有神的眼睛,仿佛所有的智慧都集中于此,"眼睛也会说话",这句话我是在听李老师的课后才相信的.  相似文献   

6.
在先进教育工作者任小艾众多生动事例中有这样一例:学生认为课文把月光下的大海比作银龙一样,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于是,任小艾同志在暑期带全班同学来到北戴河.晚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叙述描写时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或写得简略,或有意不写,以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去探究、领悟.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会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教学才会...  相似文献   

9.
环保行动     
陈小秀 《课外生活》2008,(10):30-30
<正>向往已久的大海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下了汽车,像小鹿一样向海边飞奔。放眼望去,太阳刚从水天一色的海上升起不久,海面上洒满金光。没有什么风,但海浪仍你追我赶地涌向海滩,阳光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海浪上跳跃。无数只白色的和灰色的海鸥,喊着叫着,在海面上翻飞。渔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11.
静静地想念     
站在城市的街头,漫天都是飘落的树叶。我仰头,风一吹,树叶飘落衣服上、头发上……眼睛所及的地方无不动着它的灵魂。 天上的云暗淡了,我不喜欢这样阴沉的天空,像我不喜欢污秽了的白色一样,我渴望的是单纯的白色,生命中一种纯洁的向往。望着阴霭的天空流露出来的痛苦和忧伤,怎能不让我感到难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生学习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不能仅仅止于读懂课文"说了些什么",更要揣摩课文是"怎么说的","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即关注"言语形式"。然而,反观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幽幽七里香     
角落有棵大大的七里香,树下有一条木长凳,我时常坐在斑驳光影里读书.风来时,会有白色花瓣飘落在发丝里、书页边、毛衣上.岁月就这样慢慢地流动着,流动着,流向远方.  相似文献   

14.
鲍尔吉·原野的《月光手帕》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文章述说了一个极为平淡的"病房故事",可以说不是故事而是一个小小场面:在月光如水的宁静的夜晚,"我"看到一个少女弯腰去台阶上拣一方"手帕",这虽是一个错误——月光制造的错误,但它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源于一个纯洁美  相似文献   

15.
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上,船员们时常会看到这样有趣的情景: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面,时高时低,自由翱翔,景象十分壮观。有的时候,它们甚至会直接"飞"到轮船的甲板上,让船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上,船员们时常会看到这样有趣的情景: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面,时高时低,自由翱翔,景象十分壮观。有的时候,它们甚至会直接"飞"到轮船的甲板上,让船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7.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最大优势在于能与教学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它能将课文的重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树干的"图像"。板书是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在新课程背景下,板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情结在入情入境中接种 1.再现画面之美,在意境中感同身受.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先存于学生头脑之中,而是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心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再现语言画面、情感色彩、意境感受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优美的词语和段落.如课文《黄鹤楼送别》中的"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九寨沟》一文中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等画面感极为丰富的词语所蕴含的风景画面令人向往流连,《月光启蒙》一文中月光下母亲如月亮女神般的圣洁、勤劳与祥和的美好意境……可以说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段落就是一处风景.教学中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阅读理解中去,把这些画面再现出来,势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会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把握时间     
"嘀嗒、嘀嗒、嘀嗒……"桌面上的石英表,秒针不停地颤动着,迸发出细微的声响.寂静的考场上,这种轻弱得几乎难以察觉的声音,却犹如重槌一般,不断地激荡着我的心,与心跳相应和,使人精神亢奋.这一刻,我迫切地感受到,时间在流逝.  相似文献   

20.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编写意图与编写情况,"文"与"诗"的辨析等方面分析"文"为何不能包"诗",指出"文"不能包"诗"的实质,从而明确"文包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