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背景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七章第六节内容。新教材引入该节内容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本节内容也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了一个认识基础,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动能定理不仅在恒力做功的条件下成立,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6节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建立了重力做功、弹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关系,从逻辑上讲,接下来应该研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间的关系.而本节作为一个过渡,通过实验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后面的动能定理做好铺垫、搭好台阶,降低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正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中引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认知基础。通过该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  相似文献   

4.
王辉 《物理教师》2011,(11):34-35,37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学生课堂探究实验内容.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力做功改变物体速度,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做功与速度的平方有关,为引入动能定理做铺垫.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六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属于探究实验,该实验探究是对功、弹力做功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应用,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又是为后面学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铺垫。因此,为了能够处理好该节内容,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童志红 《物理教师》2010,31(1):20-21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新引入的一节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出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定理),为下一节的教学作准备.新教材增加这一内容,比原教材只做一个简单的定性实验,然后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得出动能的表达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动能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6节的内容,是高考力学6个必考实验之一。该实验探究为下一节课引导学生推导动能的表达式做了铺垫,同时其作为动能定理的一个特例,对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具有重要作用。一、实验原型和不足1.实验原型。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均利用橡皮筋对置于倾斜木板上的小车做功来进行实验。笔者先将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再利用不同条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2粤教版,在处理动能定理的教学时,先进行一个探究实验,实验内容是“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动能定理。编者的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动能定理。我认为,教材这样编写动能定理。从大的方向看,教材企图通过实验得出动能定理,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物理研究的本来面目的。动能定理之所以叫定理而不叫定律,是因为在物理学的历史上,它首先是一个数学推论,而不是一个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9.
吴志山 《物理教师》2010,31(8):23-23,25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中动能定理的引入是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实验探究课开始的.这个实验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用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做实验时,因橡皮筋是变力做功,现有水平无法直接计算出其做功的具体值,  相似文献   

10.
“探究功与物休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建立,为学生后续学习动能定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易感受力对速度变化的影响,但对做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本节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师生互动研究改进方案,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层层推进式分析,从而得到结果,使学生体验学习乐趣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静 《中学物理》2012,(6):26-27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下,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只有搞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动能定理的教学就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1实验探究(体验、猜测):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相比以往的旧教材和要求,这是一个新增加的知识点,并且2008年广东省高考卷将此实验作为重点进行了考查.目前课标实验教材对实验探究“动能定理”的编写处理不尽相同,笔者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教学中对此内容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社编著的高中物理新课标.物理(必修2)中,有一节教材:“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自出版以来,广受诟病,提出了不少用恒力做功的替代方案.导致教材编者也怀疑起原先的创意,重新改编时采纳了这种建议.我认为原来设计的实验和这节教材体现了原编写者理念的别具匠心,如果采用用恒力做功的替代方案,将使原设计和创意失色...  相似文献   

15.
动能定理是从功和能的定义出发,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质点动能定理的一般表述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质点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S=12mv22-12mv12或∑W=12mv22-12mv12.对于质点,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均可用质点动能定理求解有关问题.但须注意区别质点和质点系的不同.■1.恒力做功条件下质点的动能定理其数学表达式的导出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1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在恒定的合外力∑F作用下,经过位移s后,速度变为v2.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W=∑F·S,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速度由…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在第七章第6节安排实验“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对静止物体的功和物体速度二次方成正比”的关系,从而推知物体的动能可能包含“速度平方”这个因子,而没有得到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遭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可见,这个实验的教学要求贯穿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所以教学中必须做好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功的概念的深化,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功和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等知识的基础。动能是机械能中的一种形式,动能定理、做功和机械能变化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学好本节课对学习机械能这一章有重要意义。在以后的电场、电磁感应、光电效应、原子核物理等单元的学习中,也要联系到做功和物体(主要是带电粒子)动能变化的关系。所以本节课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课。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动能定理只突出了动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增加,阻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减少,而没有对其做详尽的叙述,同学们往往印象不深,解题时往往出错.在高三复习时,应全面深刻理解动能定理,以提高解题能力.一、动能定理的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  相似文献   

20.
动能定理的应用归类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功能关系之一,它的内容表述是: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公式表达为:ΣFscosα=21mv22-21mv12或ΣW=ΔEk,它表示了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凡是涉及力、位移(或路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类问题,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讨论,都比用牛顿第二定律简便。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包括所有的力;外力做功可以是恒力做功,也可以是变力做功,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公式ΣW=Ek2-Ek1是标量式,在遇到多过程的运动问题时,可分段也可全程运用动能定理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