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河南巩县是杜甫出生的地方。他年轻的时候就游遍四方;中年的时候在洛阳和长安这些地方宦游,后来又在陇右这个地方客居;晚年的时候在西南漂泊。在漂泊的时候他完成了很多诗,至今还保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从诗人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经历的京城、陇右以及巴蜀等地方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深。杜甫诗歌创作的风格以及形式就特别受这三大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晚年的诗歌,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已经潜藏于诗歌平淡的水面之下。天涯漂泊、无处归依的身世之感,使他这时的诗歌充满一种萧索、苍凉、悲怆的意味。杜甫是一位追求艺术极致的诗人,他晚年的七律无论在艺术技巧,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燕子来舟中作》是他这些诗歌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诗歌以其特殊的视角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土家族诗人冉仲景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性和地域性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影响。冉仲景是目前少数民族诗人中一直把民族和地域作为诗歌叙述背景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始终扎根于他所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反映了他对少数民族特质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哥布的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哥布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哥布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以及滋养他的哈尼文化;哥布的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独具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根植于哈尼文化的诗歌意象,对民风民俗的书写以及彰显地域特色的抒情方式;哥布关切哈尼文化的重塑,重新解读哈尼梯田文化,他对自我民族的文化追忆与重塑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漂泊半生,游走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一生沉郁,终未见显达。而他在求仕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干谒诗,最真实地反应了他在复杂政局之间的徘徊和挣扎,尤其是界于牛李党争之间的苦闷和矛盾,以及他人格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悲剧色彩更在这一类诗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5,(3):31-34
伊勒特是扎根于蒙古族民族文化,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依托进行创作活动的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洋溢着浓浓的内蒙古地域气息,浸满了他对草原、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本文从伊勒特散文和诗歌出发,对伊勒特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阐释,并着重关注其诗歌中透露出的生态意识,旨在阐明伊勒特诗歌中的"真、善、美"品质和诗人悲天悯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诗人所历经的京城、陇右、巴蜀无疑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三大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风格的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人代表的张元,在转型期文化、全球化语境,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与学习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探求着自我的突围以及电影的发展。他的电影,在寻找中凸显出个人的主体性;在漂泊中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回归后致力于于主流与商业化的再探索。寻找、漂泊、回归,也就成为张元电影的文化内核,这种思考和追寻也使他的电影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人代表的张元,在转型期文化、全球化语境,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与学习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探求着自我的突围以及电影的发展。他的电影,在寻找中凸显出个人的主体性;在漂泊中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回归后致力于于主流与商业化的再探索。寻找、漂泊、回归,也就成为张元电影的文化内核,这种思考和追寻也使他的电影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江顺诒系同光时期活跃在杭州的知名诗人,平生屡入诗社,虽不免酬应之作,但始终能彰显"诗中有我"的创作路径。作为屈居下僚的小吏,其诗歌具有浓浓的平民情怀,然从不掩饰求宦之念,坦然抒写于尘世追求高雅的人生志向。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却能创作出《海上新乐府》之类咏叹新生事物之篇,彰显其"放眼看世界"的胸襟。虽非诗坛大家,却坚守独抒性灵的创作路径,形成了淋漓酣畅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2.
石珤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重臣,也是茶陵诗派的中坚.其诗歌关注百姓忧患,正视朝政得失,吟咏性情也发自由衷,虽形式上拟古色彩较重,但学唐之时也屡有佳作.散文创作不为空言,文笔省净,颇有雅趣,以游记体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3.
"诗佛"之称,让我们对王维其人其诗产生了很多误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直如《辋川集》中所表现的那般安然恬淡,感伤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其感伤情绪或者表现为人伦上对亲友分离的感慨和悲伤,或者表现为个人政治遭际中名声受累的失意和愧疚。诗人投身山水、寄身宗教,以消解感伤,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情感之结。同时,感伤情绪的融入,也让王维诗作中增添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4.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期的诗人梅挚生平虽不煊赫,但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堪称循吏。其人喜吟咏,擅文章,虽作品大多散佚,而生平尚可据当时史籍和名家别集的相关记载加以考索。他与欧阳修等一同主持了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嘉祜二年科举考试,与欧阳修、梅尧臣、王珪、韩琦、文彦博等人多有唱和,且与王益、王安石父子为两世之交。他的政绩、品格以及交游连同创作一起所引发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8.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生平著述颇丰。宣和元年眨官沙县,途径武夷时,李纲创作了大量的武夷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向校定诸书,写出叙录,又关注时政,屡次上书,还辑录旧文,著有《新序》、《说苑》等书,从中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肯定符合经义的文章;注重赞美与讥刺,要求诗文对政治发挥积极的作用;继承前人诗乐抒情言志的理论又有发挥,提出“志诚通乎金石”之说;探讨言谈论说的技巧,强调语言文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宗经”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创作要求,由荀子提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篇中都倡导“宗经”这一要求,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六义”之美.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宗经”思想的影响,他“宗经”不仅宗“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宗经、史、子、集等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六义”之美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