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中.运动员经常会出现阶段性的疲劳状态,这时教练员常常只是从疲劳的一种形式一生理疲劳的角度考虑,对训练的量和强度做适当的调整,往往忽略了疲劳的另一种形式—心理疲劳,而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对策,以至运动员的疲劳状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运动疲劳的消除●刘成林孙奎香对青年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体育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机体机能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等。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  相似文献   

4.
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的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是一种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疲劳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人们对疲劳的产生机理仍未达成一致看法。笔者认为:既然疲劳产生是无法避免,疲劳产生的机理又暂无定论,那么对疲劳消除的关注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刘方琳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对12位退役不久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试图通过了解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来积累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心理疲劳的涵义和性质,并归纳有关的影响因素、表现及干预方法。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心理疲劳区分为真性心理疲劳和假性心理疲劳,这一概念的区分有助于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干预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鼠实验性疲劳对肝脏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实验性疲劳对肝脏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成都体育学院黎锦,殷劲运动疲劳是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疲劳理论,发现多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肌肉(1),而对内脏实质器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怎样判断学生的疲劳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课怎样判断学生的疲劳程度韩保琨(山东化工学校)伴随体育课的进行,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如何判断学生的疲劳程度,从而对运动量作出适当的调整,是体育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实际问题。适宜的运动量所产生的疲劳,对人体健康不仅无害,而且能对学生的身体机能发...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疲劳是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必然现象,如何尽快地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是训练成败的关键。通过中医对疲劳的产生机理及运动性疲劳与脏腑关系的阐述,依据中医的“四诊”原则,将运动性疲劳分为三种类型五种常见症状,简要指出诊断标准,并从按摩和中草药角度说明中医药在促进疲劳恢复方面的独到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把疲劳作为运动训练近期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静华 《体育学刊》2002,9(5):11-13
阐述了训练与竞赛、疲劳与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对营养补剂本质的认识,提出疲劳是运动训练的近期目的,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高质量的训练旨在创造最大限度的疲劳程度。只有疲劳后恢复一继续加大负荷产生新的深层疲劳一再超量恢复一使机体产生更高基础上的平衡,才能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气功对消除疲劳促进恢复的作用探讨泰安师专体育系董桂臣目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消除运动员疲劳,促进训练后恢复的研究。这方面有突破,足以使运动员的成绩进一步提高。本文作者从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阐明练气功是消除疲劳,促进恢复的有效方法。1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操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和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的科研成果,从竞技体操产生疲劳的特点入手,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并找到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通存在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尽快地消除疲劳,使机能尽快得到恢复,进而提高运动能力。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能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以期对教学的训练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了界定。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指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讨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多维的、长期的和个人化的监测会更加有效。最后给出了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包括变换训练及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悦纳自我和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下大鼠血乳酸值测定,结果表明:运动疲劳时各组血乳酸值均增高,且随着运动疲劳程度的加大,血乳酸是明显“双峰”现象。因而提出了运动性疲劳过程中机体的“应激”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思想,对优秀冰雪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症候进行调查、分析,制订出一套“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方法,并提出各型疲劳症候的诊断标准,以及“运动性疲劳”、“虚劳”与“脏腑虚劳”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临床实践,结合有关文献,对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机制、疲劳性骨折的部位频度比例、以及运动项目造成疲劳性骨折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并为本症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对于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着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单一因素的致疲劳理论,已经逐渐被综合性疲劳理论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应用牛磺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入手,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研究分析了牛磺酸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牛磺酸能促进运动自由基的代谢。缓解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有效的运动营养补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排球运动员的代谢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排球运动员的代谢供能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并找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旨在为排球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掌握运动员疲劳及疲劳的恢复状况、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