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煤炭城市在我国的基础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资源衰竭、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却已成为我国大多数煤炭城市所面临的窘境。本文深入剖析我国煤炭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东北煤炭城市科学发展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煤炭城市在我国的基础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资源衰竭、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却已成为目前这些煤炭城市所面临的窘境.本文深入剖析东北煤炭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借鉴国外工业城市振兴经验,阐明了煤炭城市科学发展路径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东北煤炭城市的科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在1982、1990和2000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是反映和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体现城市化水平的因子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城市中心性因素为主导,上世纪90年代以区域发展为主导,当前以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为主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绿道规划和城市之间也形成了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和经济的问题。通过对城市绿道的介绍,分析了城市绿道和城市之间的互动,旨在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评价煤炭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投影寻踪方法,对2002年25个煤炭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煤炭城市城市化水平从而提高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与区域图书馆具有互动效应,图书馆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传播着各个方面的人类社会知识,是提高城市人口文化素养的主力军~([1]),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服务职能~([2])。本文指出了城市化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情况、存在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图书馆的创新方案,旨在探索图书馆的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和城市文化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7.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厘清区域碳排放效率与各驱动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全面解析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效率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产业升级对城市化水平的正向驱动存在滞后性;(2)当城市化水平维持在一定阶段时,产业升级对碳排放效率为负向减弱的非线性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产业升级为正向促进作用;(3)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碳排放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呈“V”型;(4)鉴于区域异质性,各系统在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空间经济的新现象,它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信用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传宏  白庆华  易元东 《预测》2001,20(4):7-10
本文从城市发展进程的角度来讨论城市信息化,通过将中国的城市化与世界同期进行横向对比和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预期,从宏观上说明了中国城市信息经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一致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我国城市化走的是"产业发展在先,生活质量在后"的城市化道路,虽避免了发达国家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但也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江苏三大区域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本文比较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中小城镇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回顾了苏南模式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在讨论目前我国城市化道路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城市发展方针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内涵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归类为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中原地区城市化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主要根源在于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产业发展无力支撑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滞后于工业化的城市化也难以成为产业提升的平台。未来一段时期,中原地区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益的提高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形成多业并举、重点突出,各个城市产业特色鲜明、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二者的共生演化模型,并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特定区域(城市)空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不仅存在互惠效应,而且还存在相互排斥的挤出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但不完全受制于它,尤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主导性;(3)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路径由二者的互动效应决定,二者的互惠效应越强,区域(城市)的整体经济容量就越大;(4)地方政府应致力于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并在都市圈经济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教授20日指出,"数字城市"是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历史要求和最优选择,是解决欠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的有效途径,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建设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利  赵霞琦 《现代情报》2005,25(11):32-34
本文从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出发。简述了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建设现状,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图书馆与环渤海区域信息化互动平台,建设环渤海区域经济文化圈。以促进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要素互动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和全面实现城乡小康社会。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城乡要素互动基本原理的阐释,并指出其阻碍因素,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要素互动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随着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城市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给城市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认为城市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实施的集中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城市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是一次城市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再造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周克瑜  张玉枝 《预测》1995,14(5):47-52
论我国的设市模式及其预测与规划周克瑜,张玉枝(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200062)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决定城市发展,但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又具有反作用。这是因为,城市一旦形成,往往首先成为周围区域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要素互动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和全面实现城乡小康社会。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城乡要素互动基本原理的阐释,并指出其阻碍因素,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要素互动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