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摇篮》2006,(10):11-11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与发展,掀起了新闻事业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热潮。主题性调查报道是其形式之一。主题性调查报道的选题多是社会热点问题,通常会采访专家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的分析,以及寻求解决的方法。它简单的典型结构就是: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就《光明日报》2005年4月27日,第7版专访《别让上体育课变成看体育课》一文来说,首先文章先指出一个现象:在学校上体育课时,部分学生在聚堆聊天。当问到是否喜欢上体育课,一些学生说:没意思,体育只是副课,换一下脑子而已。记者针对…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对待听众投诉问题上,可以建立“三关调查”机制,促进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所谓“三关调查”即记者跟踪调查;直播在线调查满意度;纪委、纠风办调查上线单位问题处理结果,这“三关”相互联系,形成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屏幕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术界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新闻调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叙事艺术,本文希望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要素进行研究,尝试探讨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5.
程雪 《新闻世界》2011,(8):29-30
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俞运宏  商建辉 《今传媒》2015,(3):162-163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7.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8.
周水 《传媒观察》2013,(11):21-2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调查报道越来越成了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中国电视调查报道,最红火的时代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电视新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度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调查和深度报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电视调查第二个高峰,是在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开播,新闻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电视剧。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地方台、都市媒体的调查报道热。  相似文献   

9.
程瑛婷 《新闻世界》2013,(3):130-131
调查性报道属于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媒体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但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专版里的调查性报道却受到好评。笔者通过对其2012年的310篇调查性报道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如何较好地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0.
舆论调查,这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测量、沟通、传导公共意见和社会舆情的专业活动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自1994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的《公众调查》版第一期与读者见面以来,以舆论调查为依据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报道手段。《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许多媒体,都开辟了此类版面或栏目。近年来,网络媒体也利用其便利互动的条件纷纷开设网上调查。虽然此类报道面世已10年多,但媒体在进行舆论调查,或利用舆论调查的结果进行新闻报道时,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规范行为,致使报道真伪难辨,错误地引导了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新闻调查》和美国经典节目《60分钟》按照其节目内容划分都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通过对他们的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系列报道.报道中采访了大量平民百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宏观层面看.“幸福调查”选择了“个人一国家”相结合的主题,力图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联系:中观层面看,“幸福调查”通过筛选、编辑、重组.意在建构“幸福”框架。迎合“喜迎十八大”的政治背景;在微观层面上,“幸福调查”采用了“原生态”的叙事方式,淡化了导演痕迹,力求在细节上展现真实。但由于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宏观框架与微观框架间缺乏有机的融合,报道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13.
段勃 《当代传播》2008,(6):101-103
调查性报道这一概念在中国是舶来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在近代中国已出现了这一报道形式。《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连续报道体现了调查性报道揭示性、独立性、显著性等特点,是早期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4.
秦俊 《新闻世界》2011,(8):14-15
在大众传媒纷纷将"内容为王"奉为圭臬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可以改善媒体的报道质量,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宁向东 《新闻世界》2009,(9):108-108
在《今报》创刊整整18个月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调查采取街头拦截访问的形式,访问了近千人,收回有效问卷500份。调研结果显示,《今报》的读者具有以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伍柯 《新闻世界》2012,(3):122-123
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备受瞩目,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面为对象,重点分析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7.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也体现在了视频节目的收看上。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覆盖全国约400万用户的百视通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的春节收视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南北观众在视频节目的收看上口味各有偏好。 春晚大战”随着全国各地的元宵晚会的播出已经烟雾散尽,而IPTV综合调查的显示,与央视公布的”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情况略有不同,由于提供“回看”“点播”等服务,IPTV用户主动回看和点播的次数中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节目中位居第一,其后依次是傅琰东的魔术《年年有鱼》、周杰伦、林志玲等的歌舞《兰亭序》、群星表演的开场歌舞《回家过年》等节目。  相似文献   

18.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9):25-26
王甘霖,《法制日报》记者,被人称为“中国实力派调查记者”,“实力”两个字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打破砂锅查到底和出生入死的一线调查,他的名字总是与“揭黑”、“曝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这个身材略胖的记者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是眉宇间却显露英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不服输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西方的调查性报道源起于"扒粪运动",《60分钟》作为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典范,创造了35年的不败神话。我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起步较晚,在众多的调查节目中,《新闻调查》最具影响性。本文通过分析《60分钟》的成功因素和中西方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差异,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性新闻理论。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4):25-3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民情与舆情的融合传播,而热线新闻的形态也伴随舆论传播的新形势转向一种回应民情问询的舆情调查,这也构成新时期我国党报舆论引导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日报》群众工作部开设的《民情热线》专版,既是对热线新闻实施舆论监督的党报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舆情开展主动调查和深度解读的能动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党报舆情调查报道在其"民生调查"的探索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本文对一年来《民情热线》专版中的"民生调查"专栏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民情热线的来源及内容将影响党报舆情调查报道的选题取向和呈现形态;党报新闻生产的转化形式将影响民情与舆情融合互动的调查报道模式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