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课程决策要呈现更多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色彩,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构建有效的决策空间,它是一个组织平台、运行机制和公共理念的复合体,藉此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就大学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民主对话、互动交流和博弈协调。构建大学课程的决策空间需要建构参与型决策文化、优化决策主体构成和完善课程决策运行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教育目标规定着大学教育的方向,大学的理想和使命主要通过教育目标来体现,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是课程,课程设置的好坏是大学教育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由于目标理想与课程现实的矛盾、教育成人与教学成才的困惑、隐性人文与显性科学的无奈,导致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互为排斥对立。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课程综合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课程建设是强化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大学课程综合化,是适应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大学教育综合化改革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形成学生的复合性、技能性、创新性知识结构为目标而系统设计与协调整合大学课程结构和内容中的各组成要素的一系列动态优化过程,包括课程结构综合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课程形式综合化。实施大学课程综合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综合化与专门化这样两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连续多向型”的课程系统,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指导而对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文章将大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类,并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结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分别优化,以期达到大学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课程决策权力的分布状态造就了不同份量的决策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决策的过程与结果。X大学的课程决策权力呈现出从核心层列参与层再到影响层的渐次递减的层级分布,课程决策主体总是操纵大学课程的"少数人"。横向上,决策权力偏向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不足;纵向上,决策权力集中在上层,普通教师和管理人员权力缺乏。因此,应该均衡大学内部的权力配置,坚持课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价值取向,加强课程决策评价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课程的文化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王良志大学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它是文化最高成就的生命载体,而文化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础。在大学的这个文化选择、传播、批判和创造过程中,大学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枢纽和中介,它既是大学教育理想的具体化,又是文化选择的途...  相似文献   

7.
大学从"象牙塔"走到社会的中心,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不断分化的利益主体总要对大学课程提出相应的要求,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也存在矛盾与冲突,大学课程决策必须对此加以合理整合。为此,需要实现课程权力的均衡;建立规范的民主决策程序;最大可能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课程决策是大学课程运作过程的起始环节,决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程评价重点关注决策结果的评价,而很少评价课程决策本身,这是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强化大学课程的决策评价,并从选择合适的评价者、遵循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创建良好的评价沟通氛围和合理使用评价报告等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9.
课程题库是开放大学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载体,是通过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的、按照一定的模型与结构建立的、某门课程的习题或试题集合的数据库平台,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大特点。课程题库开发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各类人员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认知类习题是开放大学课程题库最主要的习题类型,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指导,可以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开发认知类习题。另外,题库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统一思想,全面定位题库功能,重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转变大学课程范式,意味着大学课程不再是"框架"和"计划"而是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堂教学不可分;大学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制度性知识而是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具体的师生不可分;大学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相关课程主体权力博弈下的结果,课程与具体的高校不可分;大学课程是基于理想、价值、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强调师生对自由的追求及实现。伴随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变大学课程范式则表明课程主体、主体关系、实践活动应该成为思考大学课程改革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是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课程改革是改革大学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教学计划舍本逐末等现状,导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实现,为大学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教学特色。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俄罗斯应用型大学与课程改革相关因素基础上,通过中俄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应调整课程结构,适度增加专业课程内容的比例;借鉴俄罗斯"专业化"课程设置方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施艳 《新疆教育》2012,(21):33-34
改革不是一徽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学科专业创新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构筑富有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声誉的核心因素之一,大学课程决策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国大学的课程决策由政府主导。大学课程决策权旁落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世界级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大学课程决策的现状、特点,有利于我国大学发现课程决策中存在的不足,并适时地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整个中国大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课程理论对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取向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可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取向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表现为:目标取向从社会性、普遍性等宏观目标向具体的行为目标转变;内容取向以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活动、及经验的整合转变;课程实施取向从对大纲的忠实向自主创建转变;课程评价从单一、单向的评价模式向综合评价模式转变。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与运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过程展开,而这一完整的过程本质上是典型的课程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慕课回归大学,大学在线课程迅速发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慕课与大学在线课程的质量目标产生差异———前者需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后者则以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质量目标。文章从课程本质出发,阐述大学在线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有明确目标和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高校应强化管理,通过制定质量标准、对关键质量控制点实施保障和开展审核与评价等举措,确保大学在线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是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关注度不断加强。体育作为大学教学重要课程之一,自然受到各方高度重视。由于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教学计划舍本逐末等问题,导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满足体育教育目标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大学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表现为预期目标被架空、预期目标被替换、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以及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课程改革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课程改革政策的决策主体、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过程等,无不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要调控预期目标的偏离,必须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为此,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本文认为,大学课程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认知的新建构及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行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创新"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在大学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美育课程的目标有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其中,具体目标又包括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两大系统。大学美育课程包括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这三类课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综合地实现着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大学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灌输、审美体验消解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加以注意,逐步克服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