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要素,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教学实践中要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灵动历史课堂,超越"三维目标",确定旨在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寻找教学主题和"课魂",培养科学的"历史价值观",运用情境体验法,打造高效灵动的历史课堂,要避免多元发散"历史解释",忽视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历史教育应突显人文追求:历史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历史的可贵价值就在于其具有资鉴社会、指导人生的功用;历史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历史教育应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教育教人向善。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被定义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或"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基于此,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只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价值引领的必要性社会呼唤人文素养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回归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一、"元认知"理论与"历史解释"实践。按照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如何认识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个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一种综合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另外四个历史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一的实现其实都有赖于历史解释的合理运用,换句话说,历史核心五大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因此,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多层次、多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是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最有效、最关键的仍然是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在课堂上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史学功能在于"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教授指出:"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6.
朱强 《成才之路》2011,(15):49-49
修养即指一个人的修为素养,包括一个人在思想上、道德上、学识上、待人处事上等的涵养及其在后天的培养下所形成的能力和素质.而修养的形成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熏陶.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修养的培养又显得十分重要.历史作为文化传承和记载的工具,给人类的发展留下太多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历史学科教育在...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发展是新课程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的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过程中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与终极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教育似乎走进一个误区:素质教育=降低学科教育难度 艺术特长培养。实际上,培养创新能力才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的"情商"才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历史学科记录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精神遗产的载体;历史学科涵盖领域广泛,且蕴含爱国主义精神,可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人文素养的素材。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是国民教育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期,人们用于传授劳动过程与劳动动作所用的形式我们追溯它是舞蹈的起源。从舞蹈起源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舞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养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在众多素质教育途径中,舞蹈教育是不可忽略的。而舞蹈鉴赏课更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关注舞蹈艺术架起了一座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历史科目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并非是只通过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从初中到中职,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科目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注重思维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新课程基本理念倡导历史教育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13.
郑玉雪 《考试周刊》2013,(67):145-146
<正>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低端倾向,将历史教育庸俗化,师生以应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学法,以为只要记住一大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名词就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知识也就忘光了,从而使社会上产生了"历史教育无用论"与"历史教育危机论";另一种是高端倾向,将历史知识神圣化,高深化,宣扬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是学者们在象牙塔中研究出来的高深莫测的东西,人为割裂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将历史教育成人化,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变成"囫囵吞枣",产生中学不适合搞历史教育的论调。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渗透唯物史观的历史课程学习,自觉致力于科学地解释历史、科学地"解释世界",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现实社会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参照,也是达成对古人、古事加以理解和解释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现实社会的现象或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解释,"由今及古"去参悟历史应该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人生阅历、史学素养,"由今及古"体悟历史人物的心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由今及古"打通历史理解的经络;更为重要的是"由今及古",参悟历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贯通古今"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6.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相似文献   

18.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提升人文修养,增加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要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经典"培养"精英",为培养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历史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把互联网的资源、工具、思维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点评",这将是"互联网+教育"时代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鲁红 《考试周刊》2015,(13):139
<正>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势下,历史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美育,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个性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既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对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美育是关于"美"的教育,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同智育、德育、体育等教育一样,都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自身的发展影响,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