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  相似文献   

2.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与不仁,是统治者能否“王天下”、“保社稷”的关键,也是士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统治者行“仁”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所谓行“仁政”.孟子认为,如此,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论,实际上就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同时也宣扬了“平天下”、“安百姓”的思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他对统治者之间的争战尤其深恶痛绝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离娄上》)。然而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 ,他却给我们演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战例。《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施行仁政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当中 ,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 ,借题发挥…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5.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6.
《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转述自己和梁襄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定于一”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天下定于一”的王道思想。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战国中期 ,诸王侯为争夺霸权逐鹿中原 ,政治一片混乱。面对天下滔滔、江海横流的局面 ,身为没落贵族的孟子感到了失落的悲哀 ;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拯救天下的愿望。他来到魏国 ,向梁惠王阐明了“与民同乐”和实行“仁政”的道理 ,试图为这位被功利迷了心窍的君王指点迷津 ,但孟子的努力失败了。梁惠王死后 ,梁襄王即位 ,第一次召见孟子 ,孟子出来即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在孟…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通过行“仁政”而王天下是孟子基本的政治主张。然而,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方面对此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以望就正。一战国时期是“一大变革之会”,七国争雄,都力图统一中国。人口,是军事竞争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而且是国家兵役和力役的来源。而在当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连年不断的战争,农民生活已到了无法维持自身  相似文献   

10.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1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站在“士”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提出一系列“仁义”主张.他希望封建统治阶级能“得其民,得天下”.他始终用他那套“仁者无敌”的主张,及其争取民心为主的政治斗争口号和策略,为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游说,出谋献策,他的学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具有比校进步的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中间部分。这段文字虽然不足200字,但观点非常明确,并且结构严谨,说理巧妙,能充分体现孟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对作家与作品关系的认识以及解读作品的方法,往往因立论者的立足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以意逆志”和“意图选误”的差异便反映出这种现象。“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意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解读作品不能局限于对字词的文彩词义及句子的结构句意的理解,如果这样就妨碍了对作品基本意义的把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作者当初写作的意图去推导作品的寓意。象对“普天之下,莫非王上摔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解,应知道这是写诗人的“劳于王事,而不…  相似文献   

14.
在此,“见”字的读音应为(xiàn),意义为“接见、召见”;“于”字为介词,是被动句式的标志。同时,可以为之佐证的《四书集注》中也有注释。见,贤遍反。即读音为(xiàn)。且“(孟子)见于王”注:见,音现。即读音为(xiàn)。由此可见,全句应翻译为:“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相似文献   

15.
《庄暴见孟子》是高中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名篇。文中一共6次使用了“今”字,现摘引如下: ①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今王田猎于此 ④今王鼓乐于此 ⑤今王田猎于此 ⑥今王与百姓同乐  相似文献   

16.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它既不同于《庄子》汪洋恣肆,妙趣横生,也不同于《荀子》《韩非子》浑厚绵密,峻峭犀利;而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鼓动性,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地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  相似文献   

18.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9.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究竟是一部“禁书”还是一部“官书”,看看它的自白,尤其是看看它出现之后受到哪个阶级的喝采就很清楚。书名往往是点明作者的寓意的。这部书为什么取名《水浒》?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发凡》作了这样的自白:“传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贼地,非贼人,故以《水浒》名之……盖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也”。所谓“率土王臣”,指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历来统治阶级鼓吹“剥削有理,造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