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恨"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风筝>一文放到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开首一课,并在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确,在<风筝>写作前的1919年,鲁迅写过一篇与本文题材相同的文章,题目为"我的兄弟",主角完全是"我的兄弟",文末两段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十艮”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风筝》自发表以来,深爱中外读者的喜爱,在美国和俄罗斯,该文曾多次入选中学生读物。读者大多在欣赏该文时都认为是表现了兄弟的亲情,但笔者认为《风筝》不只表现弟兄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而是流露出作者对麻木不醒的儿童的鞭策与唤醒,表达出对封建家庭教育约束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批判这一主题。其理由如下:一、作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现出兄弟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鲁迅在发表《风筝》之前,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发表了一篇《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的兄弟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  相似文献   

5.
"狗耕田"故事是分布广泛、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个故事类型.它从兄弟分家讲起,以弟弟分得的狗能耕田创造奇迹为核心母题.兄弟分家支配着故事形态的演变,关于兄弟间均分家产这一制度、习俗是它构成和流行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口头传承中起着教育青少年维护这一社会规范的作用.海峡两岸的兄弟分家故事和日、韩相关故事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用书》将《风筝》教学定位于"亲情"。这样的定位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误读。通过《风筝》与鲁迅的另一篇作品《我的兄弟》的比较发现:"亲情"固然是《风筝》一文所涉及的内容,但却不是此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首次进行"人体导电"实验的,是美洲一位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印刷工人.1752年,他在菲列得尔尝试"风筝捉雷",用风筝(亦名"电鸢")从空中引来"上帝之火",并且使莱顿瓶充电.  相似文献   

8.
童年趣事     
童年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又似一首欢乐的歌.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有一次,在老家,我吵着,闹着,要去放风筝.可家里哪儿有风筝啊,附近也没有卖的.我们三兄弟冥思苦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从哪里能弄来风筝,最后决定动手做风筝. 我们找来一根竹子,用刀子将竹子破开,切成薄片.接着,我们用竹片扎成风筝的框架,然后用彩色的纸糊在框架上.最后,我们将线轴上的线系在风筝上,大功告成,我们叫它"梦想鸟".  相似文献   

9.
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陈列了一张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1861年4月14日)王宗脉天安洪仁茂发给洋兄弟的"路凭"(照片,系通行证),这张路凭是太平天国对待外国人的外交政策的一件珍贵史料.路凭上说"兹有洋兄弟三名,前往'天海关'"."天海关"在什么地方?"洋兄弟三名"是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 ,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 ,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取法果戈里,不独体现在“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上,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鲁迅对果戈里讽刺艺术的借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这种讽刺精神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还散射到了他的杂文、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既是一个学术大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前者得沉静,后者得激昂,这学术的冷与批评的热的不同心态实质上反应了职业与事业的冲突,“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对鲁迅来说,学术,还是批评?在这两者中,他徘徊,犹豫,反复,难以决断,难以割舍,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是,对学生的人生指导亦如是,然而,他终究还是倾向并投身于批评事业,并以此来参与社会,鞭策社会。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