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称谓,是联系人们关系的纽带。现时中的不少称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如我们常用的称配偶的对方“爱人”这个称谓,港澳地区意指是“情人”;“同志”,这个在我们国家最普遍的称谓,澳大利亚人则认为是指“同性恋”者。因此,了解称谓的地域色彩是十分必要的。称谓,除具有地域色彩之外,还有显现的时代性。有的人物之间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消亡了,如“丫环”“小老婆”等;有的虽然现在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笔下的“悲剧英雄”,体现出的是西方悲剧人物的个体特征,西方悲剧中,单个的人物试图与所有的形象对立、斗争,而自身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甚至个体的毁灭,如俄狄浦斯、哈姆莱特等,海明威笔下的英雄也体现出这个特点,如放荡的巴黎青年以个体身份对抗战争、亨利以逃跑的方式对抗战争、乔丹自身走向死亡、桑提亚哥独立与鲨鱼作战……这种个体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律性,这是海明威与西方紧密关联之处。所以海明威笔下的悲剧人物既具有西方现实感又具有东方道德感,而其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小说宣泄了作家本人的青春苦闷、生存昔闷与社会苦闷.在题材、人物、技巧方面,均以主观抒情为前提;心理描写多姿多彩.其浪漫抒情小说受外国文学影响甚大;其“自叙传”体式显然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已超越了“私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的诗性气质有两种:一是俗化的大观园中的“狂”;二是诗化的自我精神境界的“真”。这两种精神表现恰好具有了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心理倾向。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狂”与“真”是他们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林黛玉的“狂”与“真”却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而在人物结局上,女诗人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5.
弗·斯·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被誉为美国上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伟大的盖茨比》、依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等长篇小说以及160多部短篇小说。其文章具有那个时代浓重的“迷茫”色彩,作者往往善于刻画文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现实矛盾,从而展现出宏阔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6.
语言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为了使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在进行语言描写时;常常要对人物内部情绪、外部表情、体态动作、声音色彩等加以描绘。这就是语言描写中的情态修饰。情态修饰有三种类型。其一,直接表现神情。这种修饰常选择一些能直接表现思想情绪的词语,如“高兴”、“热情”、“沮丧”、“冷漠”等,或巧用形象的比喻,如“斩钉截铁”、“如获至宝”等等,对“说”的神情进行形容。如: ①“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澹然的回答。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嫂  相似文献   

7.
我是多音字“相”。我有个读音与“像”相同,意思与“像”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日常生活中有些马虎的人常用“像”来冒充我。如:大街两旁的不少招牌上醒目地写着“××照像馆”。“照像立等可取”的广告也随处可见。这对我的误解也太深了吧。其实,我通常是指“样子、容貌”,应用的范围也较广。如:人们吃饭时的样子称“吃相”;占了便宜会流露出“得意相”;受了气的样子是“苦相”;闹出笑话是“出洋相”;容貌英俊称“相貌堂堂”;把容貌、样子拍摄下来是“照相”。“像”是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塑像等。但是,没有我这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8.
原始生命力是人追求合理存在的一种原始的本初欲望。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并不多。近代以来,受社会形势和西方文化影响,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日渐增多,路翎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作家。综观路翎小说中原始生命力书写呈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生命异常的境遇,指人物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理欲求和心理欲求的缺失;其次是无法超越的道德,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人物跨越了道德的界限,却无法完成对道德的超越;最后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基于时代特征对原始生命力的书写,既有悲剧的美学色彩,又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在创作上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冲破主要表现在:赋予“闺情题材”小说以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冲破封建政治的束缚,表现发人深省的主题;一反类型化,塑造出独特的真的人物;摆脱“大团圆”的俗套,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大悲剧;注重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取材于现实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10.
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说”首次从人物自身寻找悲剧根源,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悲剧原因深化为人物自身的性格冲突。“错误说”为性格悲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循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不同艺术路径,承续着上海女性的故事,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留下了经典的艺术形象;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色彩词是一类用颜色来描写客观事物性状、情态的词语.本文从色彩词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表达情感上所呈现出来的修辞特点,来论述色彩词所具有“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描绘景物,景象鲜明”、“表达情感,情感浓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称代词与亲属称谓组合时,可带“的”,也可不带“的”;如可以说“我的妈妈”,也可以说“我妈妈”。这两种语言表达式在功能上有一定差别,两者出现的位置、场合不同,前者经常出现在叙述体中,后者常出现在对话体中;前者在言语实际中,常有附带色彩,尤其是感情色彩;两者的指称能力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观子 《现代语文》2009,(6):116-120
毛泽东诗词富于神话色彩。他引用了不少古神话人物,这些古神话人物和人民平等相处,见证了人间的天翻地覆,成了今人用以和自身作对比的参照系,及观照自己的平台;他创造的今人形象高大、力量巨大、理想伟大,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巨人族的再世,颇具“神性”。毛泽东诗词有如此浓烈的神话色彩,是由毛泽东“第一等的襟抱”及他的诗词“人定胜天”这个主题决定的。而其神话色彩,将其诗风的崇高美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黑白”作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主要的色彩语言 ,已经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墨文化” ,但这种对于“黑白”的喜爱 ,近来在一些中国现代抽象油画中也屡有体现。其中综观中国现代抽象油画的代表人物———赵无极先生油画作品的画面色彩构成 ,可以发现“黑白”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且由“黑白”在画面中组成了有别于欧美抽象油画的气韵和画面空间 ,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抽象绘画形式。所以研究“黑白”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地位及成因 ,以及这种地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抽象油画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中有许多讲述人物政治发迹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发迹之路有鲜明的趋同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武人发迹道路具有浓重的天命色彩,文人的发迹更多是凭个人的努力.由于时代差异及创作者的不同,这两类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字词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未辨明字形,受形声字声符的影响而造成误读。如:“媪”不读“wēn”;应读作“ǎo”,意为“年老的妇人”;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从美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色彩美。而色彩“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重要组成部分”①,色彩不仅美化了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还具有强烈的表情作用。如人们的心理联想作用产生了对色彩的冷暖感觉:由红色联想到火而感觉到温暖;由蓝色联想到海水而产生了清凉感。色彩还因此具有象征意义:如“红”常给人以喜庆、热烈的感觉;“蓝”常理解为广阔与静远。所以,要在文中描绘、运用色彩,首先要懂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深受西洋文学特别是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带有较浓的自然主义色彩;在开掘自我悲剧的社会根源方面,突破了“私小说”多写身边琐事的局限;在确立白话小说语文体成形和推动浪漫主义小说流派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过分渲染了感伤忧郁的病态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所造成的慢性自戕的生活方式;作品中的人物大都远离社会斗争,以颓废的生活方式逃避黑暗现实;在艺术上,缺乏连贯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人物大多属于“扁平人物”,缺乏“圆形人物”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