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冷战的一次极限,双方处于世界热核战争的边缘,危机一触即发.然而,凭借着双方领导人的冷静与克制,这次危机得以和平的解决.整个危机是一个冲突、克制与妥协的过程,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最后,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美国也有条件的保证不入侵古巴.  相似文献   

2.
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巨变。民族主义浪潮在促进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苏联的解体又诱发了 2 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高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一) 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严重、最深刻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规模很大,几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远,至今各国资产阶级一提起那次“雪崩”式的大冲击,还有点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二次大战前,苏联船队居于世界第二十三位。自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为应付其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为谋求海上霸权,实现其全球扩张的战略目的,在发展海军力量的同时,极力扩展其商船队。到1965年。苏联就拥有商船队715万吨(1960年仅343万吨),跃居世界第十二位,苏联海运业在国际航运舞台上初露头角。此后,在不到五分之一世纪内,苏联商船队以年平均净增近100万载重吨的速度迅速扩展。到1982年,苏联商船队已发展到2,379万吨,名列世界第五位,成为一支足以与任何一个西方海运大国抗衡的力量而活跃于世界航运市场。从1965年起,苏联商船队在满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会议召开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会议通过的文件正式宣告了冷战的结束;会后不久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再未恢复。  相似文献   

6.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湖南辛亥革命形势的成熟与粮食危机有一定关联。在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湖南出现了以粮食匮乏和粮食价格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粮食危机。面对缺粮的挑战,湖南地方官府消极被动,调控失当,未能发挥粮食流通、储备在缓解粮食危机上所起的作用,造成粮食危机频发,人心思变,民变叠出不穷。革命派有意地利用粮食危机造成社会动荡的形势;立宪派与官府在粮食危机处理上不断发生龃龉,最终分道扬镳。湖南爆发革命的时机成熟。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主要论述在数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无理数的出现所导致的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的历史事实及这次危机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哲学思维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三次修订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工作已经结束。这次工作历时六年,直接参加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约两万多人,耗资3200多万。这次“修标”一是形成我国独立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体系;二是简化了等级结构,将原八级制改为初,中、高三级制;三是打破了部门界限,初步解决了工种交叉重复的问题,强化了我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社会化和国家统一管理的功能。目前,全国46个行业中,有34个行业的3200多个工种的新标准已批准颁布,  相似文献   

12.
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苏联在全盘集体化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一、1928—1929年间对富农的政策苏联“富农”经济在新经济政策下,经过1921—1922年间的半合法阶段、1922—1925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四月八日至十四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四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前驻苏大使杨守正、中国苏联东欧学会副会长刘克明等同志应邀出席了大会。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连璧、副省长孙达人到会祝贺。这次大会邀请了有关同志做了重要学术报告,并分组就俄国史、苏联史、东欧史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俄国史组重点讨论了近代化问题,苏联史组就战前战后苏联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政治思想方向的转换使意识形态修正学派逐渐丧失了在俄国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自由主义与民主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俄国史学研究进一步多样化。在世纪之交,大量被封闭的、从前绝密的档案成为公共财产,有价值的史料相继被出版,这对阐释苏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最近10—15年来,俄国学术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1917—1936年间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问题、1937—1938年间的“大清洗”对俄国工人史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苏联解体问题具有极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俄国历史学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过渡时期,俄国史学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没有目标的困境:俄国史学家们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再回到从前那种思想一统的老路上去了,方法和观念的多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早期教育” 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生产的需要,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尽早发现人才,尽早培养人才。1957年后,由于苏联卫星的冲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早期”教育或“天才”教育的热潮,并且被当作国际间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一项战略措施。譬如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73年通过的《天才教育法》,都提出“为了国家的安全,必须选拔我国大量的天才儿童,并努力进行天才儿童教育”,“把教育投资重点放在那些最聪明、最有天才,最擅长某种技艺的公民身上。”1962年主管国防科研的海军中将海曼·里柯弗,在一次国会教育报告中竭力主张,对有“天赋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教育,否则美国教育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从批评领袖个人及个别政策的错误,到对理论、制度模式的反省。而对于中苏等国来说(与因苏军占领而“输入”社会主义的东欧诸国不同),追溯旧模式的社会——文化根源,对旧模式中反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反省,可称为反思的第三阶段,也是更为深刻的阶段。这一阶段在我国已全面展开,在苏联自去年起也已为少数思想敏锐者所提出。但背着“发达的超级强国”包袱、国内民族问题又十分尖锐的苏联,进行这种反思显然比已在民族危机中挣扎了100多年的中国更困难。西方学者对此虽注意较早,但出于反社会主义偏见,往往简单地把“斯大林现象”与历史上的沙皇专制作类比,因而也难以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80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田径邀请赛,共有八个国家参加比赛。除苏联、东德未参加外,基本上是世界田径水平较高的国家,特别是具有“田径王国”之称的美国,尤以短跑突出,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上,100米仅有六次败给他国(另1980年因声讨苏联侵略阿富汗,抵制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仅次于  相似文献   

18.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最终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得到了实践论证,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苏联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苏联对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影响,并以此来反映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对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界出现了一次对引进苏联模式的反思;反思是在"以苏为鉴"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的;反思主要从学习苏联的管理体制、照搬苏联的专业、借鉴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套用苏联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