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7年2月20日~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的环流形势是500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及切边线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天气系统;(2)暴雪区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700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850hPa偏东急流的左前方;(3)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4)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5)850hPa偏东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对2003年11月6日~7日内蒙古中部一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来槽配合河套气旋,属于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暴雪天气。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水汽来源是由700hPa和850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的充沛水汽抵达内蒙古中部地区,并配合有低层切变触发,最终导致暴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9,(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17年2月20-21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槽一脊、低层切边线、高空槽、地面倒槽、低空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700hpa位置处,南海水汽被低空急流持续输送至河套上空,为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存在着显著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道其最大值为6×10~(-5)g/(cm·hpa·s)~(-1),为本次暴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位于700hpa偏南风急流的左前方及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既为暴雪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3月29~30日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属于典型的蒙古横槽底部分裂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暴雪类型,冷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以及500hPa高原短波槽是造成此次大到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高原东部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甘肃南部-青海东部一支大尺度的低空急流带,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为降雪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水汽输送。暴雪天气发生在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从500hPa温度平流分布来看,强冷空气通过西路和西北路经影响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低槽前部正涡度平流区,有利于低槽东移,近地面系统发展。过程前期,青海东部700hPa~300hPa均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区,满足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条件,有利于大到暴雪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数值产品及物理量场,对2013年2月28日及3月9日两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8日暴雪是由高空槽前暖锋产生的暴雪天气,降雪前700百帕为上升运动区,并有较强的西南低空急流,3月8日降雪过程强度次于前次过程,但范围广,影响区域大,主要是受高空槽和发展的蒙古低压共同影响。两次降雪过程均有较好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铺垫了本地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高低空抽吸作用配置较好:牡丹江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对2004年12月20日~23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大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属于弱冷空气类槽涡型,受低空风场辅合配合高空短波槽的影响造成的,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和辅合,并伴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为降雪提供有力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层结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青海省42个站1973~2000年28a的逐日降雪资料,对青海省产生大~暴雪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全省50个大~暴雪天气过程个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生青海省大~暴雪天气过程的500hPa环流分型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利用T213和欧洲中心的相关数值预报产品对青海省大~暴雪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12年黑龙江省大范围的暴雪和和鹤岗市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充足的水汽、阻高的存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以及地形的作用对这次大范围暴雪和特大暴雪天气的产生启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30年10月份的暴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2011年10月21日至22日那曲出现了一次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其中那曲县的降雪量达到了17.5mm,积雪深度达到了19cm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环流背景、FY2-2C卫星、物理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导致这次暴雪天气行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具有局地性,因此出现暴雪不光要具备气候学上的环流特征,而且要具有局地气象要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11.
延吉机场气象台预报室在2020年春运保障专项学习时,把冬春降雪预报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回顾2007年3月4日04时到6日13时,延吉机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降水时间最长、降水量最大、降水相态变化较多的暴雪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影响系统发展、急流配置、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延吉地区的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南北槽合并与地面黄河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的结果,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以及中低层深厚的正涡度的产生和维持。水汽来源是由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和南海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抵达东北地区。强降水落区与850 h Pa正涡度和200 h Pa正散度大值区相一致。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有利于中尺度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PAS高空、地面资料,对2021年11月7日发生在朝阳地区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相关地区的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00hPa环流场、FY-2C卫星云图和相关产品等资料,对2013年2月15日至17日西藏南部特大暴雪过程的云图特征和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西南低空急流加强,红外云图上西藏西南部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从阿拉伯海不上补充加强,为特大暴雪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TBB低值带与降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落区随着低值带的移动而摆动;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的走向与降水的移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有利于暴雪的产生,且暴雪带随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变化摆动。垂直速度、散度和相对湿度等物理量在中低层具有强降水特征,其空间配置极有利于大到暴雪的形成于维持,另外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迎风坡地形,对此次强降雪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31-9月1日,伊春南部铁力站出现历史罕见的单站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高空槽和地面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的输送。通过分析表明,冷锋、切变、水汽输送和低空急流的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江苏省金坛市自2013年2月18日至2月19日出现了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看,我地处于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我地有西南风低空急流,本次过程是由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来看,金坛的降雪较大时段有两个,分别是2月18日22时至24时以及19日02时至04时,本次暴雪过程的云系是较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云中的回波最高值较高,部分云区有对流性特征;云低层液(固)水含量较高,水汽含量较充足,这些是出现暴雪的原因之一.从天气雷达速度图分析,零速度线变为“S”状,说明了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出现了暖平流且近地面是反气旋流场;在降雪期间,雷达速度图出现了“牛眼”的结构,该结构表明风离雷达中心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降雪的后期,速度图有“V”型,即近地面层是东北风,而高层已转变为西北气流,表明受冷高压南下的影响,云带开始南压,标志着我市降雪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础气象资料、天气雷达回波等对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长江下游一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是中高层短波槽东移,配合低层低涡东移以及东路冷空气扩散南下导致的显著降雪天气,短波槽前西南气流的强盛对强降雪的出现有重大的影响。同时,结合民航气象工作实际,对此次过程的气象保障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针对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我地区嘉黎县境内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单站气象要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咸海低涡和南支槽是导致此次日我地区中东部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嘉黎县处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形对天气系统的抬升作用,造成了嘉黎县此次暴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2013年6月30日鄂尔多斯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首先分析了天气过程的降水实况,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发生时间段集中在30日14时至16时左右,较大量级的降水落区及强对流灾害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鄂市中东部地区。从对天气形势的分析可以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层短波槽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低层切变、地面河套气旋以及副高的西伸北抬。从中尺度及探空资料分析表明不稳定层结及MCS的发生发展,从雷达图的分析显示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