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它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著名散文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广州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小引》中还说,原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我们曾学过这个散文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  相似文献   

2.
【我解读】 一、鲜明的主题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鲁迅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他当时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本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所写。当时他“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是在颠簸流离的“纷扰”间书写的“闲静”的回忆。散文回溯人生历程,充满生趣,真切自然,将从童年到青年成长阶段经历的人与事娓娓到来。《朝花夕拾》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中学语文教材的事实,使得《朝花夕拾》从未脱离鲁迅研究者的研究视线,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不过,《朝花夕拾》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为学术论文,仅有的几部学术著作也倾向于单篇导读,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朝花夕拾》的综合研究专著。近期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6.
《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1926年2月到11月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改名为《朝花夕拾》,编发单行本并添写了《小引》和《后记》。鲁迅的这组散文,有着深刻的现实时代背景,是死寂环境中坚韧的斗争利器,是"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朝花夕拾》的风格仪态万千,众妙毕备,而记叙中浓郁的抒情和尖锐的议论则是两株奇葩,构成了《朝花夕拾》波澜起伏而又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8.
鲁迅向来以“横眉冷对”的形象为我们所熟悉,他以杂文作为自己的武器,冷酷无情的投向敌人。其实,他的散文同样精彩。《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向来评价极高。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论"有+VP"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 VP”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 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并对“有”语法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9.
梁山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间既相互利用又互相斗争,梁山并非“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梁山的座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实力,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地位和各自利益需求。梁山座次的最终排定。座次本身确立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位置归属和职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利益集团的矛盾。梁山的座次,更多的照顾了以宋江为代表的宋氏利益集团的利益,拔擢自己的忠实拥趸和主张以及不反对招安的官军降将的地位,为宋江最终走向招安铺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