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方法对海德格尔原创性思想的生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他而言,现象学首先而且主要是一种方法。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主要形成于其早期弗赖堡和马堡讲座以及《存在与时间》三个阶段,他依次提出了形式显示的现象学、事实生活的解释学现象学以及现象学的还原、解构和建构等重要思想,这对现象学运动和当代解释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理论成果,伽达默尔避开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解释学沿着历史的道路彻底贯彻下去,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文论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哲学思维,肯定了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时间距离的重要性。在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巧妙地将人类的理解活动与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艺术作为交往理解活动的本质。他的解释学文论充分肯定了在实现对对象的理解中,成见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历史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突破成见的制约而自由、开阔地理解对象,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此在”为核心的生存论诠释学。有别于传统的解释学,它重在从生存论的视野中对“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考察。由此。理解从认识活动的一种派生现象转变为人类经验的基石。理解并非是解读作品或文本现象,而是在镜缘性中把握一种可能性。解释则是把理解中所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使诠释学探究的主题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创造观是从现象学与解释学出发的,因而创造首先被理解为一个结构,这表现为创造、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区分;同时把创造具体还原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这表现为创造的世界性、历史性与语言性;最后,当下对创造意义的把握就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中得以厘定。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8.
要解开兴体的结构之谜与(审美)功能之谜,必须借助海德格尔对时间的出色分析。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去解决深层历史学的精神发生,其理论依据在于哲学现象学的微观结构与文化人类学的宏观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解释学循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解析的时间意识的三重内涵,也即诗学人类学之“兴”的主要内涵,即纯粹时间体验、死亡意识和焦虑感。从兴的内在结构看来,它既是体(时间意识),又是用(时间感受);既是主体的内在直观形式,又是客体的具体存在模态。  相似文献   

9.
先验批判是刘士林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研究现状而提出的理论主张,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结合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有关论述,从成见的角度阐述先验批判的认知图式、理论资源与运思方法,对进一步深入讨论先验批判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放弃成见     
常听到人在争执时说: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是先入为主的执著;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这就叫做"成见"。"成见",好比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倒入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用;"成见"好比田地里的荆棘、杂草,播撒再好的种子,也不容易成长。有成见的人,自己不肯承认,更不肯放弃。成见,本应是一种意见、见解、见识、见闻,并非不好,但见解一旦成为"成见",甚至成为"邪见",那就非常的不应该了。  相似文献   

11.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分析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及其方法。加达默尔通过对艺术、历史、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作为文本意义的完成同时正是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理解的真正含义,其拒斥自然科学方法的解释学方法是海德格尔之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存在论文艺观与解释学文艺观的相互依存性:文艺本质用存在去解释,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则是去解释其中的存在。这也就是解释学的循环结构的体现。海德格尔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文艺观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从“存在”入手直切事物本体的“存在论———解释学式现象学”,这种回到原初经验状态本质直观的看事物的方式,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文将试从海德格尔关于”在场”的思想角度出发来重新观照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以期进一步更好的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画论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利科解释学思想不是利用方法论的解释学代替本体论的解释学来批判伽达默尔,也不打算利用解释学代替语义学使解释学成为一门普遍的科学,而是他倾向于使解释学得到进一步的辩证发展,并成为具有独特性的反思解释学。利科的解释学是他采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用现象学还原、意向性理论、反思的方法,并加以批判性改造使自己走上一条现象学的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伊德的"解释学关系"及其技术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德把技术中介引进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意向性结构之中,提出他的以解释学关系为基础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伊德的解释学关系的意向性变式可以拓展为胡塞尔意义上的静态理论解释学,但是还应该有更为充分的关于“人造物”的实践解释学。伊德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会遭到德里达式解构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伊瑟尔文本观的哲学资源主要来自于因伽登的现象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德里达文本观的哲学资源主要来自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二者与20世纪西方哲学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存在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端和逻辑起点,其内容包括重新提出存在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不同提法以及隐含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运思。前期海德格尔侧重于对此在的现象学描述,而后期海德格尔则直接追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猫有成见的人,比对狗有成见的人多得多。 对猫有成见的人,多半会下这样的断语:“猫很阴险,狗比较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