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我想从媒体角度切入移动互联网的话题,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使我们的受众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可以看他任何想看的内容,我觉得这是对用户的解放。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我觉得电视不是确立一个盒子,是确立一个制度,要我说把人双规了,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地点,晚上七点半你们家卧室。那移动互联网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尤其这两三年,尤其是客户端,微信、微博,改变了我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多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下,任何业务体系单一的公司在产业竞争中都将遭遇着那些拥有复合业务单元,具有横向和纵向资源协同优势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各种壁垒。这暨是发生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以去年的3Q大战为始,到本月的UQ大战延续的,并且还可能将继续上演的各种XQ大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正>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形成了终端移动性、终端多样化、互动的即时性、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特点;移动终端可分为功能型移动终端和智能型移动终端,多样性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主要移动终端呈现出智能化与融合化趋势。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可分为内容型和服务型两大类应用类别。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视听应用与移动终端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契机,形成  相似文献   

4.
孙鹏  王静 《军事记者》2013,(9):48-49
移动互联网是以“固定”连接为基础,以“移动”特征为主导的互联网。目标是实现无论移动终端还是移动子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接入到互联网,保持通信不中断。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移动互联网具有海量用户、即时传播、言论自由、互动性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对文化的生产、构成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同样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严峻挑战。认识、开发和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对于改进文化传播方式、塑造我军良好形象、提升军队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4):108-112
移动网络环境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对江西高校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深化江西高校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行为的策略,以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商业生态变革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是用户使用智能终端,通过接入移动或者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并获取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覆盖逐渐全面的多重推动下,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然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移动互联网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14,(9):10-10
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5月5日在北京召开,近百位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未来。与会人士普遍表示,在硬件越来越智能化的背景下,随着宽带中国、4G网络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发展计划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出版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观念上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习惯,因此,出版业应该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构建数字化出版的新业态,从理念、人才、技术、制度等多角度入手,推动出版行业的创新与转型。本文从移动互联网对数字出版新业态的构建出发,结合目前出版业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关的发展对策,进而体现移动互联网对数字出版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服务与管理研究”从基于智慧档案馆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索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型,实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利用、发布、管理与安全的“四位一体”。采用了一个可跨平台的PhoneGap框架,通过HTML5与CSS3技术,并部分使用JQuery Mobile用户界面库,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服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凭借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支持,受众能动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显著的"解放"。在所谓"技术赋权"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能动性有了很大延伸。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在海量信息加剧了"信息—行动比"的失衡,算法推荐容易引发信息操控,对真相的寻找越来越难。从"积极受众"到"有限理性",在追求流量和用户粘性的传播时代里,受众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窘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文化产业设计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移动互联网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系统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准确传递给客户信息,还需要注意信息内容的表达形式与艺术性.本文首先详细描述了移动互联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然后探究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方法,最后总结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2.
罗丽霞 《视听》2018,(11):127-128
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2018年发展最为迅速的应用之一。短视频APP使用频率增高,用户数量逐步增加且参与度高,在带来大量移动短视频原创内容的同时,也形成了移动短视频的乱象,管理难度加大。在三大互联网巨头入局以及大量资本投入的影响下,移动短视频凭借着自身优势迎来了下一个互联网风口。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媒介行业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实现了产业化。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轨迹中,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逐步发展到集团化的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产业必须借助个性化、便捷性和强时效性的移动互联网特点赢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朱灵 《今传媒》2014,(3):88-91
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高速增长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终端载体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性极强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手机正在引发一场信息发布和获取的革命。微信乘借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正在平台化的新一代移动社交工具。它的新颖特点和强大功能,让人们真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神奇与可怕。本文将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总结其传播特点,窥探其发展趋势,引领人们理性应对微信时代,学会享受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5,(Z2):76-77
<正>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主机时代,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时代,90年代至2000年的互联网时代,以及2010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改变了被传统互联网海量信息"压迫"和"奴役"的状态,对信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能随时随地从"口袋"中掏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一、网络环境下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朱灵 《报刊之友》2014,(3):88-91
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高速增长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终端载体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性极强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手机正在引发一场信息发布和获取的革命。微信乘借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正在平台化的新一代移动社交工具。它的新颖特点和强大功能,让人们真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神奇与可怕。本文将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总结其传播特点,窥探其发展趋势,引领人们理性应对微信时代,学会享受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0年间,互联网在中国形成了席卷发展之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掀起了新一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在“2014年中国视听传媒发展论坛”上,“无线苏州”荣获“2014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最具创新价值移动综合运营平台”殊荣,被誉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示范.  相似文献   

18.
自从百度、阿里、腾讯三座大山成型之后,中国互联网的任何演化都离不开BAT。当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演进之时,BAT在移动端的对决将会如何?它们谁拥有最大的"移动"军火?最终的胜负将由什么战役决定?看多?看空?挺谁?贬谁?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以事实与数据对三家的移动实力展开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网络发展、网络安全相辅相成,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愈加受到关注,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重点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大立法、监管,如何保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渐完善和移动阅读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移动阅读悄然兴起,成为人们填补碎片时间的重要选择。为了能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应用任何媒介便捷地获取各种形式的内容,近两年来,国内各种"云阅读"平台应运而生,宣告着"云阅读"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