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研究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史学界迄无定论的先商文化及其渊源与发展提出了大胆而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豫东、鲁西南一带考古发现的王油坊类型文化是先商文化的主支;邹衡先生论证的冀南豫北一带的漳河型文化和辉卫型文化是先商文化的分支,是王油坊类型文化的北渐,属于先商文化的晚期;王油坊类型文化渊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本文作者郑伯昂,男,现年三十三岁,初中毕业后下乡,1971年返城后长期当三轮车工人。他坚持刻苦自学,1982年考入广播电视大学语文专业,连续三年蝉联商丘地区电大文科总分第一名。本文是作者电大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豫北、冀南地区广泛分布,鲁西的北辛文化与磁山文化中后期重合,直接影响了后冈一期文化的崛起。后冈一期文化是东夷文化,在与西来的半坡文化碰撞中退居到雷泽东部地区。庙底沟文化与后冈后期文化在豫北冀南地区融合,成长溶入河南龙山文化,而退居山东地区的后冈文化受庙底沟文化影响,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最后成长为山东龙山文化。从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可发现这一变化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3.
对冀南地区解放前的交通运输状况分三个阶段作了考察,指出京汉铁路及邯大、邯武公路的建成对邯郸20世纪的复兴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冀南地区解放前的交通运输状况分三个阶段作了考察,指出京汉铁路及邯大、邯武公路的建成对邯郸20世纪的复兴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太行山地区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根据地,北起正太路、沧石路,南至黄河和陇海路,西起同蒲路,东至津浦路,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是华北游击战争的中枢和敌后重要的抗战基地,其中太行区是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因而太行以及冀南等地区就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1998-2017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参考基础,结合本文研究需求,确定了区域物流指标,即航空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同时将第一、二、三产业总值作为区域经济指标,借助spass11.5统计软件对冀南地区物流业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弹性分析,旨在找出其内部存在的客观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经济状况会对冀南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与扩张产生直接影响,即二者存在明显的协同关系,分析了其协同关系的动态变化趋势,提出针对性的进一步发展冀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陕南城固、洋县所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古文献、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资料,通过对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的考察和分析,对其文化性质进行初步探讨,由此得出陕南地区为商时期商朝文化、早期巴文化、早期蜀文化的交汇处。其文化在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下,同时显露出自己的特点,从而看出当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的民族融和的特点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商丘作为“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三商文化。三商文化所创造出的文明可以看做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三商文化的内涵需要总结,三商文化的精髓需要提炼,三商文化也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上的豫东地区是个重要的古文化分布区,从地理范围上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先商文化是指商汤灭夏之前的商族部落创造的考古学文化,其时代与夏文化基本一致。近年来,豫东地区田野考古也有较大收获,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现较为丰富的先商文化遗存,豫东东部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中也包含有先商文化的因素以及少量先商文化的遗物,这些都为探索豫东地区的先商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对于解决商族的起源问题也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9,(2):39-43
婚俗是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婚俗也随之产生变化,新式婚俗出现,但是仍旧以传统婚俗为主。就冀南地区来说,婚俗主要包括婚前、婚中、婚后三个阶段,而婚前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涉及议亲、定亲和聘礼的数量、形式等内容。总的来说冀南地区的婚俗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基本契合古代"六礼"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有较为丰富的商文化遗存,作为商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商文化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依据文献载述和考古资料,初步探讨了商代崤函古道交通地理问题,研究表明,无论是商汤革夏、商文化进入崤函,还是西渐关中、北上晋南,崤函古道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商王朝与这一地区建立和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纽带,也是崤函与关中、晋南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地理舞台。  相似文献   

12.
西水坡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完善了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序列,提供了濮阳地区当时的部落构成情况,是颛顼部落在此活动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中的蚌砌龙虎图案揭示了丰富的天文历象和原始的道教观念,将中国的天文史和道教起源向前大大推进。  相似文献   

13.
湖南地区商代遗存以及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湖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的中心在洞庭湖及湘江中下游地区,时代均属商代晚期,属于商文化系统。以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存,是中商时期南土的一部分。岳阳费家河遗址为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受到了中原商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湘江流域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商代遗址考察,除长江沿岸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小片区域外,长江以南其他地区无论在二里岗期或殷墟期都是很典型的土著文化,因此可以断定湘江流域有商一代未曾成为商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农民工的吃住、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待遇等方面入手,对冀南地区农民工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农民工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选择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主体功能出发进行产业导向定位,对于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主体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出发,分析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中的问题,继而着眼于冀南地区的产业基础与功能优势,探索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冀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打造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经济增长极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康恒印 《邢台学院学报》2007,22(1):58-60,99
河北省是中国的重要产棉区,伪冀南道又是河北省的重要产棉区。日伪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对伪冀南道内的棉花资源进行大肆掠夺。为此,一方面,日伪采取了诸多棉花增产对策,扩大产量;另一方面,成立华北棉产改进会邯郸区办事处(冀南道办事处棉产部),负责伪冀南道内有关棉产的各项工作。日伪对伪冀南道内棉花资源的疯狂掠夺,导致当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湘商文化的内涵入手,对高职商科专业学生的商业素质进行深入分析,就湘商文化融入高职商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并结合商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湘商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高职商科院校开展商文化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65-166
以冀南地区邢台、邯郸两市为例,首先定量分析了三所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发展需求的匹配情况,研究发现在满足地方经发展需求上,邢台市高校工科类专业薄弱,邯郸市高校经管类专业薄弱。进而,基于兼顾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办学基础条件的调整原则,提出了三所地方本科院校具体的专业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先商文化是早商文化的来源,它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对于它的研究是和早商文化密不可分的,学术界对于早商文化研究的观点直接影响着对于先商文化的认识。通过总结学术界对早商文化的认识,从而归纳和探究先商文化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0.
《大盛魁商号》:表现北疆驼商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中年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5),是他的驼道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部。前两部《驼道》、《驼殇》曾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反响相当热烈。这部小说中,作家写一个世纪前塞北归化地区的大驼商(大盛魁商号),描述了当年发生在北疆驼商中的动人故事。并由此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古老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也由此展现出塞外商城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亦即塞外归化城奉辛驼商、漫漫驼道的展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