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帝国的困境     
最近,我把几张网上流传的美军在伊拉克伤亡的照片贴在自己的博客上。一些网友觉得照片实在惨不忍睹,要求我拿下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兰声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7-I0037
给自己的照片标价时,应把握“宁肯10元一张卖给一百个人,也不100元一张卖给一个人”的原则,建议不要把自己的照片标价过高。  相似文献   

3.
第一张照片上的她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柴静,第二张照片上的她则有点像网上狂秀自己的著名"自恋狂"--"芙蓉姐姐";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着一身黑色长裙,高高的身材,面容略显憔悴,使人难以感觉到一位少女本该具有的矜持,又无法和成熟女性的成熟稳重联系在一起;又一次见到她时,她换成了一身洁白的纱裙,自然的容光在亮色的映衬下,整个人似乎一下多了几分活力和热情.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到李欣频的名字是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她的一本《诚品副作用》,阅读之后大为心折:原来文案竟然也可以在商业之上构筑出文学美感!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作者的相关信息,才发现李欣频原来是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物:她19岁时成为台湾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她每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她最多时一年举办一百多场讲座、她旅行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称号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文案天后、创意作家、北大讲师、旅行家、创意生活家……而在看过她的一些专访及照片后,我想,李欣频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极具女王范儿且个性高傲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荷赛获奖之后,网上有同行表示对这组照片"看不懂",也有人觉得这是"摆拍"的。我觉得,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时我纯粹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之所以选择用了教室背后那些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玩具做背景,或许是因为,这个画面与我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较像吧,尤其是那个木马。虽然是些冷冰冰的铁艺玩具,却存储了孩子们的童年岁月。  相似文献   

6.
美女辩证法     
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从网上传来她和夫君的照片,是在法国普罗旺斯。摄影师的技术很一股,把著名的小资圣地拍得跟“俺们乡下那疙瘩”似的,让人相当失望。但好在有阳光,把镜头里那两个人照得很清晰,很——好看。女的白净妩媚,奶糖似的,男的也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清爽,好看。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指的是心智的成长。所以有了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口边,但有的人身体力行着。她37岁去过37个国家,7年出版26本书。她坚持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她是台湾"广告文案教母",以诗歌般的创意文字将诚品书店塑造成为台北市的文化地标。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报纸新闻照片的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叫作“设计对白”(也有的报纸叫作“演绎对白”),即给照片中的人物配上言语。这言语不是他自己说过的话.而是编辑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照片人物的表情“设计”出来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独白”。这种“设计对白”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从网上搜索的结果即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批评呢?  相似文献   

9.
记者: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她是什么样子? 王元化:她很朴素的,剪一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个旗袍吧,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她一生不大修饰的,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是不喜欢修饰的,擦粉啦,口红啦,都不大弄的,偶尔把头发梳成个辫子盘在头上,就算很时髦了,那张照片我画传(《王元化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里有。衣服的料子、剪裁她不赶时髦,但都弄得很整洁。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地理》做过一期印度专题,有张照片是个酒鬼一头扎在树窝子里昏睡,旁边是堆刚刚呕吐出的秽物。图片说明让人印象深刻:“此刻,他离神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11.
什么也不做     
他们始终不是朋友。 年轻时候,他们相好过一场,还生了个女儿。后来各奔东西,她写自传体小说,对他口诛笔伐,他过了四五十年,才淡淡地回一句:“认定是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为落后,是人各有道。”她倒霉的时候,人家整她,要他证明她是三反分子,他说:“杨沫同志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思想。”她好了,他们仍然来往不多,她死了,追悼会张中行都不去。  相似文献   

12.
周洁如是我在网上钓到的一条鱼。 很早我就读过这位江南才女的小说,可我这个人没有追星意识,更没有想到去同她结识,直到有一天我和她在网上不期而遇。 虽然文学是我的事业,可那不能养家糊口,我还有自己的职业,我在一家报社从事编辑工作。事业是事业,职业是职业,我这个人分得很清楚,但敬业我还是能做到的。巧的是我主持的版面中有一个专刊是同因特网有关的,因此当我在网上乱撞的时候,我非常注意网虫里能写东西的人,想方设法同他们联系上,将其拉下水,让他们给我写稿子。 小说家周洁茹竟然是一个超级网虫,我乐了,又一条鱼被我…  相似文献   

13.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日渐强大的网络正将其中一些人生吞活剥。本专题列举了“铜须门”事件中的郑辰(化名),虐猫事件中的王某,“卖身救母”的陈易。他们仅仅凭借一个网名,一个ID,一张照片,即被网民从中国13亿人中挖了出来,将自己的电话、住址、朋友,甚至前夫、老师统统暴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普通人的网络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互联网初期带给人们的那种匿名安全感正面临着来自脸谱网、开心网、微博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强烈冲击。在人人网和开心网上,用户个人主页的照片、电话、住址及个人信息被他们的"好友"随意使用;在微博上,小团体的沙龙讨论和两人之间的私密谈话被瞬间复制向全世界广播;对于那些希望在网络上保持神秘感的人,他们气愤于自己的照片出现在一张张集体合照并且被热情地"@"圈出。……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有潜质或正在"被社交"。  相似文献   

15.
第一眼看见郑雪君,你几乎没法把那些荣誉声名和她本人联系起来。她曾经创造过年见报稿件700多篇的纪录,最多的一个月发稿63篇。她曾经一天工作20来个小时,连续三天不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里打个盹。  相似文献   

16.
商西 《新闻天地》2011,(2):60-61
2010年岁末,诸多热词叠加,一个化名苏紫紫的人大女学生一夜蹿红。媒体蜂拥而至后,这个在百度百科中记载曾参与过2007年模特大赛的美少女,转身为自己贴上了一个“叛逆的艺术少女”的新标签。19岁的日记中,她在扉页写下“我要呈现一种生活,它叫苏紫紫”。日记之外,采访她的记者成了她的创作元素,“为了体现裸体艺术也能被大家正视”,她全身赤裸接受男记者采访的照片再度在网上疯传。与她的想象不同,记者采访中,没有人对裸模心怀偏见,大家宽容地期待这个少女尽快长大。  相似文献   

17.
曾有外国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经过“导演”的?也有不少国人心存这样的疑惑: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没有散尽,人们生活温饱尚属勉强,照相无疑更是奢侈消费,作为一个普通军人,他怎么会在各种场合拍下那么多的照片…… 那么,雷锋生前到底拍了多少张照片?究竟都有那些人为雷锋拍过照片?雷锋哪些照片是补拍的,为什么要补拍?雷锋给别人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人肯花5万美元买雷锋生前的一幅照片的版权?本期《档案揭密》刊载的《揭开雷锋生前照片之谜》一文,将为读者逐一打开问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操作电脑时,不小心把两年来保存在电脑里的照片全弄丢了。那些照片,有我的旅游照、儿子的生日照,还有全家福,我心疼至极。下载了数据恢复软件,弄了一天,还是无力回天。我叹息着对儿子说:最可惜的是那些记录着你成长的照片!没想到,儿子笑着说:丢就丢了,照片虽然没了,我不是活蹦乱跳地站在你面前吗?儿子的幽默,一下子把我逗笑了,不由得想起好友丽。丽和她男友在一起很多年,一直同居,没有结婚。原本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丽,为了爱,努力练就了一  相似文献   

19.
拍为上策     
天生嘴笨,所以遇到那些八面玲珑的女子,常会从心底里佩服,想,爹妈为何不给自己生一张能吐莲花的口,如是,我也不必在女上司面前,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聚会上碰到的女子。此女见到每—个比自己位高的人,都会无限真诚地匕去拍一通马。碰上西装革履的男人,她会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看您这一脸的春风荡漾,不知道近段时间有多少桩好事临门呢。  相似文献   

20.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07,(7):39-39,49
今年3月3日,我接到丹阳市计经委退休干部袁杏秀的电话,说她家有抗战时陈毅和她爸爸(金坛人袁永祥)在一起的照片。她看到报纸报道我是抗战文史研究者,愿意将这张照片扫描一下寄给我。陈毅在苏南、苏中抗战八年,我未听说有金坛人士与他在一起的照片,今天听到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