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诗经·邶风>中出现的35个"其"字逐一分析,对前贤的研究做了梳理.同时,结合汉语语法规则,对它们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5.
覃觅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3):63-65,86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兴"是<诗经>中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法.<诗经>中有很多以草木起兴诗篇,这实际反映了古人因对自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植物崇拜.  相似文献   

7.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探"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摞"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揉"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揉"应该当"树梢"讲, "搡有梅"应该为"标(標)有梅".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9.
也释"(堍)垣"     
<诗经·卫风·氓>中的"垝垣",有的古人释为"毁坏或倒坍的墙",今人也有沿袭此说者.其实,古代"堍""危"可通,均有高义; "堍"还指高处,也指垣墙或像墙的东西.从语言文字和全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氓>篇中的"堍垣"当指高墙.  相似文献   

10.
王竹君 《现代语文》2007,(9):111-112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相似文献   

11.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名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红装素裹的美丽女子比喻雪后晴日的北国风光,新巧绮丽,是语文课堂上重点赏析的经典语句之一. 这是用人来比喻山水.其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用人喻山水或山水喻人的句子有很多,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满井游记>等词作均有这类比喻,且多成为名句.人喻山水或山水喻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体现了古人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排比了对<诗经·蝃蝀>的古今众说,对该诗的题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15.
梁永国 《现代语文》2005,(12):16-17
<诗经·卫风·氓>作为"弃妇诗"的代表作品,多为高校的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课程以及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由于<诗经>的地位与影响,历代大师、学者对其注疏、解读,成果丰硕,但也多有分歧.现仅就<卫风·氓>中第五章的"靡室劳矣"一句在目前学界的不同看法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16.
<诗经·周南·樛木>中的"樛"字,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樛"为本字说,"樛""朻"异体说以及"朻"是本字说.本文先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出土文献加以论述,认为当以"朻"为本字,以"樛"为借字.  相似文献   

17.
<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的释义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氓"已有的释义,结合"氓"本义与诗篇主题内容,谈谈本人的见解,提出对"氓"字的释义.  相似文献   

18.
对<诗经·郑风·将仲子>一文做了具体研究,针对<郑风>诸诗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仲子>等诗不是"淫"诗,而是男女戏谑之诗.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男女婚恋、家庭生活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可见,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由于远古遗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女子婚恋比较自由,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教约束下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和对自由平等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之"字的词性及其主要用法(多以<孟子·梁惠王>为例),试图对比现代汉语"的"字分析其在古今汉语使用中的变化差异,并多从其助词的用法角度推测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