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缺乏整体提炼的缺憾,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和实践理论等观点,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系统阐释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研究发现,侗族传统民居很好地吻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演进脉络,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在侗族传统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上,仪式实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外,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也有着积极的贡献。综合而言,民居表征的意义最终指向侗族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空间观、时间观等多维观念意象,并藉由与民居建造和使用上的宗教—巫术仪式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侗族的整体幸福观念表达图式。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表征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建筑的一个侧面,民居形制也蕴含这样的功能。运用建筑人类学的方法分析发现,虽然侗族传统民居的两种主要形制——独立式和联排式在整体功能、民居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可是二者在空间分层、平面功能分区和使用禁忌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由相似到差异的分化过程表征着侗族社会文化上的变化趋势,民居形制的文化功能一直贯彻其中。  相似文献   

3.
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火塘在侗族的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侗族传统干栏民居以火塘作为家庭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在精神功能和空间上均成为家庭中心而处于统领地位。通过对侗族火塘的研究,可将其空间与精神上的双重功能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从住宅秩序及居住建筑与行为模式的互动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的建筑过程与空间营造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千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栽体,它的建筑过程与空间营造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传统,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合理规划,营造有利于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二是顺势而为,抓住有利于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时间;三是凝心聚力,拓展有利于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豫南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造就了豫南独特的传统民居。豫南传统民居在选址上"趋吉避凶",空间上"因地就势",材料上"就地取材",结构上"南北交融"等方面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研究豫南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可为现代新农村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民居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豫北民居中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民居的院门形式和装饰雕刻上,同时还有房屋的门窗、隔扇等雕刻艺术方面,其中主要是砖雕和木雕。在雕刻内容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和装饰艺术的结合及其寓意,体现了豫北地区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侗族村落空间,是侗家人在大地上创造的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侗家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对于美的感受与表达。侗族村落空间,其存在的物理形式,是由侗族文化和艺术精神决定的。侗族村落空间的构筑遵循三个原则,即聚族而居、依山傍水、凭资源立寨。侗族村落空间艺术,体现出三个重要的关学特征,即中心性、和谐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界定、保护主体的职能划分与保护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界定的四个基本点,提出了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方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梳理为三个层次,指出保护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生态建筑人类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侗族干栏民居建筑墙、门、窗结构的解读,它既有遮风挡雨、隔湿避瘴的生态适应功能和增强房屋建筑的力学稳定支撑作用,又有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和文化功能。侗族干栏式建筑在文化内涵上,墙、门、窗蕴含着侗族原始信仰体系中的"生命神性",展示着侗族生态建筑宇宙观,使干栏建筑的围隔空间形成一个人性的空间,它既是建筑空间化的人性表述,又是对"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即对"天人合一"生态建筑宇宙观和建筑人类学的深度描述。  相似文献   

15.
民居中的装饰图案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作为福建与中原交流的枢纽地带,武夷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就要从武夷民居装饰图案的归纳中寻找古人智慧的结晶及对当今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侗族文化由南北两大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组合而成,两者都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具有代表性。只有同时加强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实现侗族南北方言区传统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全面彰显侗族文化特色,才能全面展示侗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促进侗族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创造出以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瑰宝——民间传统戏曲,这离不开使其生存发展的良好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揭示三门峡地区传统戏曲产生和传承与其人文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WIPO与UNESCO围绕产权横向分工予以保护,UNESCO与各缔约国围绕主权纵向分工予以保护,各缔约国国内围绕政权综合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