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交汇历程作一番考察,并对当时出现的“夷夏之防”的民族文化观念及其对后世文化交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盲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学、音乐、文化有着错综交织、互为表里的复杂关系。郑声与夷乐,是文化史上颇受非议的两种音乐概念。从正统文化的角度,它们均为背离于传统的异质音乐。作为观念,前者逐渐成为一个与经典相对的反面名词,后者也屡屡受到抵制。作为实践,二者随着时代的审美趣味蓬勃发展,刺激了新的文学体式的形成。二者的命运昭示着正统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夷夏之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的价值与实践层面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陈兵 《历史学习》2010,(11):18-19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又是第一部较为详尽且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其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相同步的一个文类,晚清域外游记突出地体现了"过渡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从"天下"走向"世界",时人经历着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体验,游记中的"春秋战国"和"夷夏之辨",描述了传统精神理念在面对西方文明尺度时的自我调适。洋务派官员和出洋使节对"春秋战国"的认同和借用,为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念转变为现代的对等国际观念提供了契机,表明一种新的世界意识正在萌生。在"夷夏之辨"的相关叙述中,传统的"夷夏"观依旧牢固,但夷、夏之间的位置有时也会发生翻转,这缘于"夷夏之辨"本身的丰富意涵,以及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7.
《华心》是唐代陈黯的一篇代表作品。陈黯在《华心》文中,主张"有教无类"。《华心》创作于唐宣宗时期,夷夏之防的观念有所松动,但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人仍然存在。《华心》反映了大食人在晚唐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同时也体现了中古唐代民族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开始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向中国输入进来大量的西方数学知识,对我国传统数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西方数学在中国明末清初的传播与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对近代数学的思想和文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历史,超越“夷夏之防”的固有思维模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当代的数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后者客观上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15.
西学传播未能使中国科技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将大量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未使中国传统科技发生根本性变革。本从两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包括夷夏之防、源流之辨和使用之分等等;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体制造成的传播途径障碍,以及教会内部的争论和传教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雷顾 《教师博览》2011,(7):54-55
从一开始,洋务运动就阻力重重,极不顺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但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对应不应该仿造洋枪洋炮洋轮等"救命之举"竟仍然犹豫不决。今日看来十分"温和"的洋务运动,在发轫之时却被指为"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与今日"全盘西化"的指责一样严重),曾遇到今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反对。以现代大机器生产来造枪炮船舰,通电话电报,明明是统治者在近代要生存就不可少的措施,却遇到统治阶级中冥顽不化者以"夷夏纲常"这类传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  相似文献   

17.
论徐桐的自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以汉军起家翰林,同光两朝,深受慈禧倚重,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基于"夷夏之辨"而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从而萌发了自强观念。同治十二年徐桐首次请求皇上"专意修攘为自强计",光绪二十一—二十三年徐桐支持清廷通过自强而弭祸患的主张,反对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徐桐的自强观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儒术经常之规,博得同治帝的赞赏,受到光绪帝的冷落。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的传播是近代史上贵州苗族与西方文化入侵最直接的遭遇,其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除了西方势力的外力冲击影响外,我国封建王朝的没落腐朽和"夷夏之防"政策的走向极端以及苗族自身文化的"无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是决定苗族族群"皈依"和宗教变革的时代背景原因;来自国内、国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以及苗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推动了苗族近代历史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方面,其中外交上的近代化,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中国传统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经过了近70年的时间,夏燮的生活年代恰好与70年间重合,他虽然不像顽守旧派那样固执、死板的坚守封建传统,但受传统华夏优越感的深刻影响,他也还是挣扎于夷夏之辨。  相似文献   

20.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反生态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标准,但又含有和平主义的包容异质文化的内涵,华夏文化用于同化异质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是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互现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与民主性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