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其早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精神。从史前艺术到中世纪艺术,都可以找到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存在,而文艺复兴更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集大成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精神在西方现代艺术却越来越少见。我国当今的艺术不可避免的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并且出现了一些完全脱离中国现实的艺术行为。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着重对史前艺术、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论述,从而强调了现实主义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期望对当代中国的艺术家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艺术精神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艺术精神中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中国画不同于西方油画,白居易的长诗不同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不是它们的物质媒介不同,而是内在的精神不同。东西方艺术精神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唯其差异的存在,中国艺术才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可言。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形态,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书法教育的核心需要从精神层面加以内化。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古典油画是油画中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其中以风景见常.原本来源于西方的古典油画绘画技艺流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艺术家们取其精髓,将西方的古典绘画技巧融入了中国式的创作和构思,使得画面别具特色,别样额风格样式受到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本文就古典油画艺术价值如何融入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此通过艺术生命能量的自然释放,提升人类自由的本质境界和人的精神、本质的自然外化和映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人画在历史上极其辉煌,但是在当代中国已经衰退。相比较之下,西方现代艺术在当下极其流行。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和二者分别代表的不同文化精神有关。中国文人画代表着自由、随意、非职业化、非功利化、反体系,而西方现代艺术则强调职业、体系。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而中国文人画则与现代社会精神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翟凯威 《天中学刊》2005,20(3):119-120
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矛盾。中国美术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反人性的非理性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导致了传统文化精神逐渐减弱,所以中国美术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主导的,西方文化重科技重物质,轻精神和人文.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不能解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今天的社会,可以说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却显露出了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空虚.与西方文化重物质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文化重视精神和道德修养,体现出极高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正是当今世界极为缺失的方面.本文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阐述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以形成具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这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希望对室内设计艺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周作人提出“象征即‘兴,说”,指出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诗艺在审美本质上的相通性,梁宗岱”以“契合说”为统辖,将象征这一西方诗学观念植入了中国诗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艺术家在吸收西方艺术和新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对于传统艺术的发扬。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方艺术冲撞下,中国传统艺术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中国传统艺术想要发展,应将民族精神和气质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艺术精神都注重追求和谐美,但是二者呈现出不同形式。一方面,中国古典审美艺术注重心理体验,而西方古典审美艺术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古典审美艺术注重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始终抱着阐扬中国文化的目的,但态度与立场的差异使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其中宗白华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认可。宗白华思想始终保持同西方文化平等的对话,从中西比较中显见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性、优越性,以艺术的写实精神、传神精神、造境精神来统领中国艺术的精神,并以具体的艺术问题来探索中国艺术精神的特征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从意象油画在中国存在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出发,说明中国意象油画是中西合璧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西方油画的“我化”,它的生存与发展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世界艺术的丰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维度内的艺术真实内涵的形成有着迥然不同的美学思想语境。西方艺术受到西方本体论哲学思想与近代科学的影响,更多的倾向于追求本质的真实与科学理性的写实精神。中国古典艺术的形成,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艺术的真实的理解表现为对生命情调的呈现与人格理想的圆融,即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真切的感悟,成为艺术家自觉追求的艺术的真实性。对于中国古典艺术的艺术真实内涵的梳理,旨在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古典艺术浑厚的底蕴之上,该追求何种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艺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西美术的融汇与论争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中西方绘画存在的区别及融合艺术,我们要辩证地、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去认识、理解。在绘画中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系统地吸收西方的油画精华,将外来艺术融入中国绘画中,形成独特魅力的中国画艺术风采。本文将简要的运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对中西方的绘画艺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储望华先生融中西方音乐精神与技法于一体,体现了中国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既注重向西方学习,又善于汲取民族音乐精神的创造力.本文通过对<筝箫吟>的分析,探讨一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具有的一些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力图解决雕塑本体语言和民族化精神,一直是中国雕塑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多元格局发展的成就,体现了西式雕塑在中国当代话语背景下外在形式的嬗变;然而,由于雕塑创作者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精神认识上的深入研究,对全球化与一体化、民族化与民间化、抽象化与符号化等概念产生混淆,造成雕塑作品缺乏现实的针对性,这显然阻碍了当代雕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教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与宗教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画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将对文人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美术教育中往往以西方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为重点,至于中国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很少谈之,这不利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国艺术以独特的创造法则和审美取向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西方艺术,不管是绘画、建筑、工艺美术中都有中国艺术的元素存在。很多西方艺术大师都在毕生研究东方艺术,从中吸收很多元素,创作出无数的艺术珍品。虽然研究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简单言之。但研究好这个问题,对构建中国艺术学体系的完善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绘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论下形成,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艺术风格,也使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中国绘画强调绘画的精神内涵,提倡画家结合自身对景物的感受和自己的思想进行艺术创作,而西方绘画则严格依据几何学和透视学的科学原理进行艺术绘画创作.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中西方绘画在空间意识上的巨大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