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2.
赵亚丽 《新闻世界》2011,(9):279-280
新闻媒体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新闻报道,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应该提高这种报道的能力,以此来加强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作用。本文从突发事件报道亟须改进及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和方法两方面来探究关于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得失,有利于规范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社会弊端的监督者,是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媒体的法治报道的低俗化、媚俗化现象日益蔓延,这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这种媚俗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大众的接受心理、传播理念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有关。本文以"重庆打黑"报道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对法治报道中的媚俗现象及影响、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治理法制报道媚俗现象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少年英雄的英雄行为更加真实可感,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对其他少年儿童的影响更为深远.本文以四川地震英雄少年事迹的报道为例,探究媒体应如何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少年英雄事迹的报道,为少年儿童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付晓晓 《新闻世界》2014,(7):266-269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典型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报道领域,要想把人物写活,写出其精神和思想的精髓,确实需要记者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如何改进和创新典型人物报道,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常常是媒体采编人员思索的问题。 近日,首都媒体均以显著版面连续报道了林业英雄马永顺的事迹。作为一个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英模人物,他的英模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如何把马永顺这个50年代的伐树英雄、80年代的造林英雄放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条件下予以诠释,这需要写作者在谋篇布局、驾驭题材上有独具匠心的功夫…  相似文献   

7.
重大主题报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具有社会动员和主动协同的功能,可以提高宣传影响力和助力社会治理。融媒体时代下,重大主题报道有必要加强媒体联动,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优势,使重大主题报道“更鲜、更活”。本文主要介绍重大主题报道和融媒体时代下媒体联动报道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新闻报道实践提出重大主题报道中媒体联动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8.
乔敏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50-51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他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以我国"农民工报道的反思"为研究课题,总结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现状,对媒体忽视农民工报道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继而对媒体如何改进对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汪铭 《新闻前哨》2011,(12):77-79
深度报道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媒体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媒体资源实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纸媒体作为时代的感应器,理应对深度报道的发展作深入思考。见多识广的读者渴望看到更加精准的专业分析,富于理性思辨的表达,轻松愉悦、新颖生动的文本。这种期待,对纸媒体深度报道的传播理念、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有自己的英雄——人们效仿、崇拜、钦佩和追随的榜样.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塑造的英雄形象以及人们对英雄的定义存在着诸多差异,人们对英雄的认同与否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中国和美国媒体报道为例,阐述不同地域媒体对英雄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眼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新闻信息量和传播速度的竞争,而且表现在新闻思想性和深刻性的竞争。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分析解释来延伸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尤其针对纸媒而言,是面对电视、网络以及自媒体激烈竞争的求生法宝和杀手锏。地市党报应该发挥自己的政策、品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深度报道,努力抢占地方媒体竞争的制高点,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相似文献   

12.
贫穷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社会现象.英国媒体对于贫困群体的报道中,大部分仍集中在穷人对社会福利的欺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浪费上.媒体的这种误报主要是由"文化定势"而致.  相似文献   

13.
灾难在任何社会都备受人们关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自然也就成为记者和公众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领域。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说,面对灾难性事件,媒体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应如何把握此类事件的报道?怎样报道才能使灾难性事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记者都要认真思考和准确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受“报喜不报忧”观念的影响,几乎是谈“灾”色变,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讳莫如深。从媒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集体失语到1998年的洪灾报道,媒体对灾难采用了这样一种态度: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一直以来,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固定由几个部分构成:一笔带过的灾情、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指示、灾区人民的抗灾决心以及抗灾英雄的英雄事迹。显然,这样的灾难报道并不能彰显媒体对灾区人民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作为当今世界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电视新闻节目中。这种报道形式最早出现在纸质媒体,后来和电子媒体结合,使这种报道形式的特点被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主要探讨一下深度报道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从来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政策性强、影响力大,报道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对新闻媒体和记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是对记者的顽强精神和意志力的磨砺,也是对媒体和记者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否作出正确分析和理性选择的考验,更是对涉及参与处理事件的官员的党性和良知的检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从大局着眼。一方面,新闻媒体必须增加社会责任感,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以正确的心态和最适用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不猎奇、不炒作、不激化矛盾,避免引发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以…  相似文献   

17.
周敏  徐银霞 《新闻前哨》2023,(13):31-32
面临特殊的公共事件时,一座城市的应对成为凸显其形象的契机,在武汉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媒体向外界展示出武汉是一个英勇的、有担当的、感恩的英雄城市形象。本文以湖北日报全媒体报道为分析样本,利用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对关键词进行检索,探究媒体对武汉“英雄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总结媒体建构城市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犯罪报道一直是新闻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本文通过美国电视媒体对华盛顿狙击手枪击案报道的分析,揭示了在电视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犯罪报道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受众、警方、作案人和媒体四方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社会中把握自己的道德取向,正确处理收视率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电视媒体必须下功夫去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蜜 《今传媒》2011,(12):156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经过媒介长期的涵养,其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新闻媒体略显陈旧的报道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本文将就现时代媒体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做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赵利利 《新闻前哨》2015,(3):40-41,6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习惯将民族文化中的原型意象融入到新闻的叙述话语以唤醒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发挥群体在场的精神凝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对抗式解码。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以荣格原型理论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灾难报道中战争英雄原型的再现分析,指出灾难报道中的原型叙事困境,以期对新闻报道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