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芳 《语文知识》2014,(11):65-66
在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历经教材的多次改版,仍然保留了下来,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中的《背影》《苏州园林》《白杨礼赞》《活板》《孔乙己》《变色龙》等。这些文本,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课文中的精品、经典。面对经典文本,再次教学时,部分教师的思维已有了定势,往往以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解读,不能通过对文本的再度研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喜欢教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诗歌。因为它们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充满语文味。然而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淡而无味”的新篇目。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这些非经典课文没有价值,俗称没有“教头”。以苏教版为例,《伟人细胞》(七年级上)、《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七年级下)等等,这些文章均属于没有“教头”的文章。如何正确解读这些课文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解读,仍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以教学教材经典篇目《狼》为例指出,不能盲目教条地从“本本”出发,完全依照教参解析课文内容,用“人本位主义”的惯性思维,目的性地给狼冠以恶名,抹杀学生对事物本身真谛的探究,这样的教学缺乏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概是因熟悉而缺乏新鲜感,因熟悉疏于发现的缘故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篇目,尽管教材几经变化,数次增删,这些篇目却始终“稳坐钓鱼船”,始终不变。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药》《祥林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比如曹禺先生的《雷雨》等等。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也是中学教材里的传统经典篇目。关于作品的解说、赏析、教案已不计其数。这里重点对其主人公“祥林嫂”作多面解读,以期从主体角度作全面的把握,求得新意。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本文的解读可谓是汗牛充栋。本文另辟蹊径,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对《春》中的散文语言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蕴含的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7.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对它的解读是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教材研究者都十分重视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对经典篇目的经典解读,系统、全面、权威,似乎是不刊之论。笔者在教授本课时产生一个想法,经典的意义理解,是否存在明显的不足,能否加以改进?解读总不能为刻意求新解读而解读,又以什么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妨从容易被读者忽视的标点符号——分号来入手。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一直以来,所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基本都采用(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概括主旨,而忽略了课文从人性角度总结秦朝覆灭历史教训的深刻性.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人们忽略了《阿房宫赋》中互文修辞格的使用,误读了文中的关键句,从而“矮化”了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深刻、独特的解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通过剖析教师解读经典篇目时的一些不足,探讨如何对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性解读的过程和方法,力图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维训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异域经典”呢? 对现实困惑的质疑与拷问《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这些历久弥新的“异域经典”,长期扎根于  相似文献   

11.
彭跃为 《学语文》2009,(1):19-19
走近经典,我们能沐浴到清静的春风,感受到博大的思想沉淀。但有时走近经典。我们却感到自己身处荒凉沙漠。很长时间却走不到边际。说起古代名家的经典名文时人立刻会想起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且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编者都把这些文章编入到教材中,足可看出这些篇目的阅读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潘红娟 《现代语文》2010,(6):140-141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篇目,因为它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红楼梦》的所有精华:文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建筑的,医学的——可以说《林黛玉进贾府》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祝福》作为经典篇目,选入中学课本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祝福》中人物、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在现行的教参中,编写者给我们的教学提示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视野也大多集中于这些方面,而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我”则分析很少,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线教师因《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章节、《战国策》章节等与统编教材相关篇目教学内容截然不同而产生困惑的现状,指出通过梳理教师认知的成因,以及“层累的古史观”对《经典常谈》的影响,弥平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而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打破其原有的对古代典籍的零碎的经验感悟,形成对文化演进的完整认知。  相似文献   

15.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情·学情】 浙江省必修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但却将选修教材定为人教版,这种“选文撞车”现象偶有发生,经典篇目更是难免。北宋苏洵《六国论》几乎是中学语文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选材,苏教版放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后人之鉴”板块,与之配套的《读本》是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将古今对接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自己总结与反思历史;专题彰显了鲜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发表,且1931年被选进民国教材《新学制中学国教科书初中国文》中,在这之后《荷塘月色》就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有关该篇文章的研究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是围绕着文本解析和教学解读展开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荷塘月色》从民国至今约九十年的解读成果,窥视不同时代该篇的教学解读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学习》中“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多元解读”栏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  相似文献   

20.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六年级下学期的两篇课文,选自第四单元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该单元以“阅读外国经典,了解多样文化”为主题展开。两篇课文都是传统经典篇目,教材提示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