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文宏 《收藏》2001,(8):73-74
在中国美术史和民间雕刻史上,明清之际的浙江东阳木雕和安徽徽卅I木雕均以广博的内容、谙熟的技法、别致的风韵而影响久远,扬名海外。这两种富有特色的地域民间艺术均以直朴、率真、生动、充实的雕刻语言记述了明清时期浙中地区和皖南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产生、发展过程,艺术地再现了两地广大庶民们喜闻乐见、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黄建军 《收藏》2011,(1):106-113
经过传统的积淀,中国木雕工艺到明清时期达到一个兴盛期,形成了风格殊异、自成系统的木雕流派,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当今木雕收藏市场上,持续维持高价位的基本上是东阳木雕、黄杨水雕、金漆木雕、龙眼木雕等“四火木雕”。  相似文献   

3.
黄杨木是木雕中的一个门类,清代达到鼎盛。清初,一些雕刻技艺高超的的工匠,被征调在宫中服役,创作了很多寓意吉祥的作品。目前故宫共收藏元、明、清时期黄杨木雕人物、动物、文房等作品一百多件,本文选取部分精品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梁德明 《收藏》2009,(4):112-112
作为高雅的大众化艺术品,木雕艺术品有着广泛的收藏群体,也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个重要的收藏门类。明清以来,我国木雕的产地以广州、苏州为主。广州以大型紫檀木雕取胜,而苏州木雕由于历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刀法细腻,追求画意,层次幽深,风格典雅,这种由吴门画派的影响而产生的清丽风格一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工艺市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雕刻人才的流动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8,(5)
黄杨木雕是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的一种,它特指以黄杨木为材料的雕刻艺术。数百年来,黄杨木雕以小、精、美的造型和生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化内涵,深受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玩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张祖仁 《收藏》2007,(8):135-135
福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其木雕历史悠久。福州木雕是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工艺精湛,名家辈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7,(8)
你见到过如此巨大的漆金木雕件吗?如墙一般高大,此件"照壁"高3米,宽4米,厚1.5米。高大雄壮,气势恢弘,金碧辉煌,四面俱是精美的雕刻。我们且以"室内照壁"呼之。该"照壁"是晚清时期浙江宁波地区一带的朱金木雕。木雕正面为一块金地黑字的牌匾,牌匾上的"积善流庆"四字,铁画银钩,字形秀美而有力度,署款是嘉庆五年(1800年)顽伯邓石如。  相似文献   

8.
徽州木雕除护窗板之外,还有雀替(俗称牛腿)、梁驼(俗称元宝)、挂落、挑头、梁垫、三角撑、冬瓜梁。冬瓜梁又分三架和五架,上面两端刻鱼腮纹,中间雕刻倒三角襁褓图案,富有人家顶轩亦不放过雕刻装饰。徽州人多地少,加上明清制度“凡庶民,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凡庶民家,不得超过三间五架……”。因此,腰缠万贯的徽商,不惜重金在有限的自家宅子里,着重华丽奢侈的雕饰,这也给很多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图中木雕十二扇屏风,形体高大,气魄雄伟,高345厘米,宽624厘米,由铁力木及金漆木雕组成,所刻人物故事题材采用高浮雕、镂空雕、通雕、立体雕等技法,精雕细刻,玲珑剔透,金箔与木雕相结合,将金箔依贴于所刻木雕的表层,既起到了防潮防腐的作用,又突出了庄严华丽、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该屏风四周的木雕风格应属清代福建地区的金木雕刻风格。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地区极其盛行木刻雕像,以湖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最具特色,而每个地区的木雕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些保存至今的木雕品种之多,存世量之大,寓意之丰富,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宝藏。但是多年来人们的目光太多地放在字画、瓷器、玉器等热门藏品之上,而忽视了对民间木雕的研究和重视,对此国外藏  相似文献   

11.
李汉奇 《收藏》2001,(8):75-75
皖南徽州一带在明清鼎燃时期,一些旧式的宅第、家具上常有古代能工巧匠们的雕刻,其中不乏精品。我最近收藏了两块被人废弃的窗板.每块长1.43米,宽0.37米。经过清洗,上面那6幅古代建筑的精湛雕刻清晰可见,着实令人喜爱。  相似文献   

12.
黄杨木雕起源很早,但留下确切年款的作品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的一尊铁拐李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员刘静介绍,不算家具、屏风等大件物品上面的镶嵌类,明清两代独立的黄杨木雕作品藏于故宫的就有一百多件,它们主要是来自  相似文献   

13.
正广东漆器的制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前期受中原地区影响很大,在明清之际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岭南漆艺,并以潮州、广州、阳江为生产中心,其中潮州的金漆木雕与金漆画以富丽精湛的工艺独步岭南。潮州木雕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根据现存的唐代开元寺与宋代许驸马府遗物的雕饰,可知潮州木雕最迟应始于唐宋。到了明代,潮州木雕得到进一步发展,多以髤漆贴金  相似文献   

14.
徽州木雕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徽州木雕是当时徽州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展示出徽州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艺术装饰风格。每一幅徽州木雕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徽州木雕都是徽州人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它内涵丰富,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夸张。徽州木雕图式运用最为简洁的表现形式,并且运用夸张的方法对造型进行变形处理,通过雕刻再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这些木雕为徽州建筑如虎添翼,更增添了徽州建筑的神秘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玉在中国历来是作为吉祥福瑞的象征,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便是明清时期玉文化的精髓。明清玉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仿古玉器层出不穷。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明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炉、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玉质的茶  相似文献   

16.
闫学民 《收藏》2015,(5):100-100
历代在正流通钱币上另行加工、雕刻文字图案或纹饰,谓之“刻花钱”。从出土情况和面世藏品上看,自汉代就偶有刻花钱出现。这种工艺在唐代得以发展,有可能与当时高水平发展的金银器錾刻工艺有关。宋元时期刻花钱相对少见,及至明清、民国时期在钱币上刻花又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6,(23)
正2016年8~11月,值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1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推出"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故宫从院藏中特别遴选86套(101件)苏作文物赴苏州博物馆展出,全面展现明清两代宫廷御用苏作工艺,彰显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魅力。苏州与北京有着天然的联系。苏怍是明清时期宫廷造办一个绕不开的内容,与京作、广作等工艺并称,而苏州工匠的雅刻技法匠心独具、巧思创新,尤其令人瞩目。自宋代以来,苏  相似文献   

18.
刘志杰 《收藏》2012,(13):124-129
方寸之间的神奇世界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榄核及核桃等果核为原料,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要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关于核雕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明清时期,这门民间工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虞初新志》中收录的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一文,让后世人们了解到这门"雕虫小技"之奥妙,也让我们为其"方寸之间有大干世界"的精湛技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9.
徐松涛 《收藏》2008,(4):142-143
2006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套民国初期体育题材东阳木雕组件。东阳木雕,历史悠久,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这一。东阳木雕形成于唐,经宋至明,技艺日臻纯熟,至清代进入全盛。清嘉庆年间始,凡营造皇家宫殿,雕刻一技上多征东阳木雕高手。  相似文献   

20.
詹文静 《收藏》2016,(5):136-143
正中国古代,佛教、道教的造像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宗教、文化、习俗等紧密相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风格。传世的造像中,多为金铜和石雕造像,木雕造像因材质本身保存的不易,加之历史上绵延不断的战火和社会动乱,能留存至今的寥若晨星。历来有关木雕造像的研究甚少,笔者根据自己的收藏实践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