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张小燕 《考试周刊》2011,(90):63-64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令教师“头痛”,学生“害怕”,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些年来在这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低年级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大有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那么,教师究竟应关注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演”应该是我们的“关注点”。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些语文教学的“关注点”,低段语文课堂的教学必将行走在高效之路上。  相似文献   

4.
“登山式”语文课程表明,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攀爬语文山峰,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形同导游,教学过程中的艰险与不易、勇气与胆量、情趣与欢乐不言而喻.语文知识教育就是学生的语文经验重建,“登山式”语文课程强调学生的“神与物游”;风光与险境同在,语文教学风险意识对师生的“神与物游”具有支撑与推动作用;对“所学”的技术处理让位于对“学”的境域关怀,是“登山式”语文课程对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的提出是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它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更新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常规教学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为了能更好的探索语文教学方法,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偏”处入手,着意论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激发学生、特别是双差生的语文积极性,发挥分数的调节作用,吊起学生胃口,让学生“痴迷”于教师等方面介绍几种语文教学中的“偏方”,与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孙娅 《考试周刊》2010,(44):38-39
根据系统学原理,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应对其予以重视.“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抓住语文教学中的这个核心要素.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因此,既要重视作业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基于学生学习要求而发生的,旨在启动、改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而形成的指向、引导一类的活动.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并非教师“教”成,“讲”会的.教师的课堂指导行为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而发生的,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会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变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为指导学习,这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偏重重复学生已知的信息,或者重现他们可以在各种信息源中轻而易举找到的东西,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缺乏最起码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同时,以往“讲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剥夺了学生的发现、探究、创造(或再加工)的乐趣,教师将经过自身“咀嚼”加工后的知识以“制成品”的形式放在学生面前,长此以往将使之失去“品尝”的驱动力.可见,强调和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行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活学活用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自主,鼓励创新;应广闻博采,引进“活水”;应精心设计,优化思路。这样就能把课堂上“活”,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一、对“读”“写”的认识 (一)“读”——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强调语文教师抓“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仅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现着语文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实践中,“学案导学”成为了很多教师探究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课堂模式中,“预学”作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合作、互助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成容 《成才之路》2009,(16):98-98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习作练笔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怪圈,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点中就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要求,要求教师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可见,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激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