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时照 《青年记者》2010,(19):63-64
张敞定律 西汉名臣张敞处事快捷,赏罚分明,碰到恶人决不姑息,但也经常对犯小错者放过不治.做京兆尹时,朝廷商议大事,他引经据典,处理适宜,大臣们都非常佩服,天子也经常采纳他的意见.然敞无威仪.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无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相似文献   

2.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赵贻经:他“在数学上的潜能无穷” 1930年,吴文俊开始上中学,初中时他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1933年吴文俊考入上海正始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始中学经常聘请上海交大的多位教师兼任数理化教员,这为吴文俊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6.
对一份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精神气质的外化.对一个时代而言,文风既忠实地呈现社会样貌的烙印,更为重要的,它也参与塑造时代性.所以,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新闻界讨论文风问题,是基于某种内在本质的要求.文风问题重要,但并非深奥玄妙.从道与术两个方面,可做一些分析. 文风之"道"无他尊重新闻规律而已 好的文风,并无一定之规,应该倡导多元.但好的文风必定遵从一个纲领——尊重新闻规律.这个规律之下,自然会呈现多元之美,这就是"纲举目张",也是道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徐振军 《兰台世界》2012,(28):34-35
毛泽东一贯注重体育锻炼,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展示了他对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意义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说明毛泽东已认识到体育对于养生之道的生理意义,他把体育活动与中国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提出让战士们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运动技巧,才能战胜恶劣的战争环境,取得革命胜利的体育主张.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语法学著作的出版吴长安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产生了语法学的萌芽。如苟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探讨了名词与其代表的事物的关系。《公羊传》中“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论述了自动与他动在句式上的差...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三个字振聋发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叫好者有之,汗颜者有之,疑惑者也有之. 不折腾,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从建国以来我们摔跟头就摔在折腾上.我们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资料丰富,学界也不断为之补充,其中不少涉及蔡王房,但仍有未尽者.笔者发现<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蔡王房有高宗时期李冲寂者,资料颇为混杂,且<旧唐书>卷六十<宗室>、<新唐书>卷七十八<宗室>均无涉及.  相似文献   

11.
去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辑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上,读到知名学者王利器先生的《晓传书斋讼过录》,文云:“出书既已云多,错误亦复不少,玆将已发現者,公之于世,此亦引火烧身之一片诚意也。”接着例举三事,复以发自内心的感慨——益知书囊之无底,而为学之尤不可以无年也,录此将以为他日之自鉴云尔——作结。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1]63."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3.
勤读多为     
东坡云①:“……孙莘老②识文忠公③,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为此少有至者⑦。疵⑧病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⑩曰:“旧说梅圣俞(11)日课(12)一诗.寒暑未尝易(13)也.圣俞诗名满世,盖(14)  相似文献   

14.
贾芝 《出版参考》2004,(35):6-7
周作人与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过从较密,他们是北京大学同事,也是<新青年>的同人.周作人也是<每周评论>的经常撰稿人.五四运动过后,李大钊同志发起筹建中国共产党,周作人对他加入共产党的情况无任何了解,并曾回忆说,后来他与李守常见面也很少了,但他对李大钊为主义而献身的精神是深表同情的,他也从未反对共产党;相反的,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以至后来很长时期,他对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始终采取了同情和帮助的态度.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也写了义愤填膺的文章,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5.
康熙的文化政策比较平和宽大,促进了清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他经常御书室斋匾额赐给名士学者,表示对他们为人与学识的敬重。以康熙御书室斋匾额为自己诗文集子命名者在康熙时很多,笔者深为其命名之丰富有趣所感,遂有意考证之,释其义而粗窥大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1):71-72
<正>"喉舌"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概念之一,借用说话的器官来定义党报的性质和功能。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使用"喉舌"说明报刊作用的是梁启超。他1896年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写道:"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后来他又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1905年孙中山创办《民报》时强调:"《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1932年5月8日国民党党报《中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的说法.因此,"拿笔杆"写文章被不少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政事之先务". 作家老舍先生曾对人说,他有的写,没的写,每天至少要写五百字. 科研人员也要多写,多写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门,是理论武装、知识积累的需要. 党政领导干部也需要拿起笔杆.  相似文献   

18.
也谈浪漫     
世人常谈浪漫,我常听、常看。有时看浪漫者,从头到脚无浪漫之形,也无浪漫之气;再看环境,污秽嘈杂,也难生浪漫之意。由此看来,浪漫对人生不可多得,它应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因我无浪漫之情怀,也无浪漫之机遇,觉得浪漫不可企及,但是斗胆谈浪漫总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9.
清世宗雍正是清代皇帝中最为勤政的,他自己说白天"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夜间"观览本章,批阅奏折",常常到二鼓三更也不知疲倦,数年如一日.他在<雍正朱批谕旨>的自序中说,所有奏折,都是他"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这些奏折都是有关军国大事,往往连篇累牍,动辄千言,雍正的批示也经常是数百上千言,有时还要与人打笔仗,没有特别旺盛的精力恐怕是无法做到的.最近读到一本好玩的书<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发现不仅国家大事要雍正处理,宫廷里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雍正"钦此"一下.  相似文献   

20.
赵孟頫的知名,得之于他的书法艺术。元代以后,倘谈书法者,无不论及他,那名气,在唐宋之后,是颇大的。观赵氏的字,秀而雅,其内在学识,可知一二。历代文人,凡在一领域有所建树者,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恐怕都通一点。这是中国文化神秘的地方,凡精神界之现象,大多相通相近。赵孟頫也不例外。他其实很有才华,能诗能文,能琴能画。《元史·赵孟頫传》说他多才多艺,其成就“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他在音乐上造诣非凡,写有《琴原》、《乐原》,史称“得律吕不传之妙”。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他在书画上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