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沧源佤族地区已进入早期封建领主制,但仍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和奴隶社会因素。中共云南省委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创造性地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社会转型符合沦源落后的社会经济状态。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认真研究这一社会转型,探讨其发展缓慢的缘由,不仅对进一步肯定“直过”的成果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今后沧源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3.
(一)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罗正友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罗正友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点年纪的人还会跟着哼唱几句。只要旋律一响人们就会想到佤族的木鼓、甩着长发的佤族姑娘、健壮帅气的佤族汉子。来沧源前,朋友就告诉我,要想了解真正的佤族风情、佤族文化.一定要去沧源“翁丁”.不到“翁丁”不算到过佤乡。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临沧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佤族人口,其中多数生活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佤族人口总数最多、比例最大的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7.
沧源永和佤族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沧源永和佤族婚恋习俗为研究对象,在展演其婚恋习俗表象的同时,运用文化功能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调控社会道德规范的功能;折射出文化传播引起文化变迁的痕迹;展现了永和佤族"舅舅为大"的家族观。  相似文献   

8.
运用旅游影响感知理论,以云南民族村佤族寨和沧源县翁丁村的歌舞演员为调查对象,得到两个关于佤族歌舞变化感知情况的样本。通过对两个样本的横向比较,分析佤族歌舞在两地的不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先天基因、传承方式、开发形式、演员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两地佤族歌舞发生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云南临沧地区境内的沧源岩画作为我国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是沧源一带佤族先民远古时期社会生存生活状态的意识反映,对研究和探讨佤族先民的物质状况和精神意识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文试从“社会群体意识”、“控制律意识”和“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佤族先民在岩画形成时期具有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0.
敲起木鼓唱新歌——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神州学人》2001,(10):42-42
佤族人口约有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和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占佤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一带,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云雾缭绕,平坝极少,故习惯称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旱稻为主,其它还有水稻、玉米、养麦、小米、豆类、马铃薯、棉花、甘蔗、茶叶、烤烟等。山间森林茂密,翠竹掩映,出产黄果、芭…  相似文献   

11.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对民族村寨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经细致的调查,缜密的分析,试图对翁丁村佤族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建立佤族活态文化旅游村是翁丁佤族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心理学及语言学关于倦怠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从学习者三语环境态度视角调查分析沧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倦怠。通过研究发现:(1)沧源佤族中学生三语环境态度呈消极,三语(英语)学习倦怠呈较强趋势;(2)学习者三语环境态度与三语(英语)学习倦怠高度相关并且呈高度负相关趋势;(3)三语学习倦怠表征与一般外语学习倦怠一致,但成因相异。  相似文献   

14.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在我国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复杂问题。从单纯学术的角度上说,这场争论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全球性问题、形成共识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西方一些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玩弄和平演变之实,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行攻击。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增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同时也要以一种对人类文明包容的态度汲取普世价值观的思想精髓,来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语言距离视野下沧源佤族中学生第三语言学习倦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理学及语言学关于倦怠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从语言距离视角对沧源佤族中学生第三语言学习倦怠进行探究,提出建设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厚,要维持这种特色优势,同时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的科技水平,当地教育的发展应该借鉴"威斯康星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发展教育,使得该地区"脱贫"并得以持续性地"致富"。"生存论"、"民族共生教育"等理论可以为"威斯康星理念"在渝东南地区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撑。该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要把当地民族文化更多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延续现有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优势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新闻节目永远站在宣传的顶峰,而民生类新闻节目在保留传统新闻众多优点的同时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大家的喜爱。《说天下》作为辽沈地区首屈一指的新闻脱口秀节目,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全面丰富的新闻内容、灵活机智的播报形式为民生新闻节目开辟出一条亲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