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赵德成 《成才之路》2010,(16):47-4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人的文学"无论作为一个命题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因为包含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肉一元论"的思想背后隐含着科学、和谐与人类大同的人文理想。但透析其思想实质,"人"的发现是其思想结构中具有进步性的因素,而"灵"所象征的"人类性"则具有主观和幻想的色彩,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外衣。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但现实教学中恰恰有人忽略这一点。为什么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同时"人"也是历史课堂中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和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中的"人",活跃课堂中的"人",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活力,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东西。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为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一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文学性,是相  相似文献   

8.
史春花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性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创世神话。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迥异,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其差异根源于中、西神话赖以产生的不同经济模式。准确把握中华"神格人"传统蕴涵的人文价值,并加以现代转化可以弥补西方现代文明的不足,推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与郭象、支遁的“逍遥”论相比,庄子的“无待逍遥”是“无己”、“无功”、“无名”;而与之不同的郭象的“足(适)性逍遥”只求“安于性分”;与之相近的支遁的“任心逍遥”则讲求“至人”“无待”。庄子的“逍遥”观对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它与"两课"教学的内在是一致的,而"两课"起核心、灵魂作用。通过分析加强"两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必要性,阐述了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相融性,提出一系列提高"两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对策,以熏陶培养教师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而富有系统性。他的“历史意识”要求诗人要在作品中体现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共存,诗人关照的不是它们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的联系性,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使若干征引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感情要进入作品,必须要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使诗歌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并反映时代面貌。“客观对应物”理论认为诗人的情感不能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件东西”(象征物)来揭示,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念。艾略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东西"是个日常用语,其中"东"读阴平声,"西"读轻声,有两个意义: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欢的感情色彩)。人们常说的"买东西",骂人时讲的"老东西",称赞小孩时的"小东西"就属上述两义。那么,"东西"一词使用了修辞吗?  相似文献   

15.
指导教学的究竟是什么,不是“论”也不是“思”,而是个人化的教学实践知识。它是从内涵上对前两者的统摄与超越,是一种协调着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理性。教学实践知识的提出对于促进广大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身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将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在这里当为“人文科学”;“素养”,由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7,(8):F0002-F0002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理解上,最恰切的比喻是皮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述。既如此,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坚决不能忽视而要兼顾“人文”,是我们信守的准则。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状物散文以刻画"物"为主,但又不能脱离"人";心里想的是人,眼中看的却是物。处处赋予"物"以人的形象不行,因为"物"毕竟不是人,照着人写物,必不像"物",但脱离人写物,又难以立意抒情。因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