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中部是古元古代岩墙群最为发育的地区.以镁铁质成分为主的岩墙群可以分为变质的和不变质的两类.不变质岩墙群是在1780~1760 Ma之间大约20 Ma时间内形成的,是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最晚期镁铁质岩浆活动的产物.不变质岩墙又可以细分成高Mg-Ti低P、低Mg高Ti-P和高Mg低Ti-P等3组.本文报道了采自丰镇附近高Mg低Ti-P岩墙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新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769±4 Ma,与其它不变质岩墙的锆石、斜锆石U-Pb年龄和^40Ar/^39Ar年龄的范围相同.高Mg低Ti-P岩墙的锆石εHf(t)值的变化范围在-6.4~+0.4之间,平均值为-2.2,略高于时代相近的花岗质岩石.由于镁铁质岩浆在上升、侵位和结晶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因而锆石εHf(t)值可以代表镁铁质岩浆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特征.文献资料显示,高Mg低Ti-P岩墙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40~0.7050,平均值为0.7046,εNd(t)值为-5.6~-2.8,平均值为-4.4.  相似文献   

2.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2=57.66~66.94%(>56%),Al2O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18×10^-6),Yb=0.72~1.42×10^-6(≤1.9×10^-6),Sr=540.4~655×10-6(>400×10^-6);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Zr)含量低,LRRE富集(La/Yb=12.11~28.56),Eu为弱负异常至正异常(δEu*=0.95~1.09).高Sr/Y(48.66~74.57)、La/Yb以及中等Mg#(38.72~46.16)、K2O(1.11~2.17)近似于壳源埃达克岩.克布岩体具有低εNd(t)(=-15.1),高(^87Sr/^86Sr)i(=0.7073),也表明了它们的源岩来自大陆下地壳,明显不同于板片熔融来源的埃达克岩同位素特征,而与中国东部的埃达克质岩近似.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下地壳拆沉作用形成的埃达克岩相比,克布岩体具有低的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克布岩体可能为玄武质液体底侵,导致变厚的下地壳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克布岩体中锆石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为291±4 Ma,表明早二叠世初期华北克拉通下的底侵作用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3.
对蚌埠隆起区中生代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6个岩体的锆石LA-MC-ICP MS原位Hf同位素的研究,据此限定它们的岩浆源区和重建华北克拉通东南部的构造格架.结果表明,中生代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岩浆锆石的初始Hf同位素组成(εHf(t))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女山(130 Ma)和西庐山花岗岩(130 Ma)的εHf(t)值分别为-18.4和-16.1;第二组的曹山(110 Ma)、锥山二长花岗岩(110 Ma)和蚂蚁山花岗岩(110 Ma)以及淮光花岗闪长岩(130 Ma)的εHf(t)值分别为-22.3、-23.1和-21.1以及-28.1,这些岩浆锆石低的εHf(t)值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古老的大陆下地壳.女山和西庐山岩体中早古生代-新元古代继承锆石具有低的εHf(t)值(-2.3~-7.7)和1.52 Ga~1.79 Ga的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主要以扬子克拉通下地壳物质为主.曹山、锥山和蚂蚁山以及淮光岩体中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89 Ga~2.58 Ga,结合淮光岩体中古元古代继承锆石和3400 Ma捕获锆石中低的εHf(t)值(-5.7~-6.8,-0.6、-0.9)和古老的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2.44 Ga~2.80 Ga,3.7 Ga),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淮光和女山岩体中古元古代-新太古宙继承锆石中正的εHf(t)值(0.3~6.7)以及高的εHf(t)值(16.9~21.7)的存在,暗示形成这些古老继承锆石的初始物质中有幔源物质的涉入.蚌埠隆起区深部地壳中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的存在暗示扬子克拉通可能沿着郯庐断裂带向西或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  相似文献   

4.
宫家辉长闪长岩是鲁东昆嵛山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基性侵入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其侵位于113±2 Ma.高MgO含量(Mg^#高达56),Hf同位素组成位于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线之上,说明其地幔来源的特征.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富集K、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Isr为0.70745~0.70812,εNd为-15.9~-12.0,Sr、Nd和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i=17.108~17.239]与胶东基性脉岩和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相似;锆石Hf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εHf(t)平均值为-16.7,这些特征都暗示其来源于富集的华北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宫家辉长闪长岩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是胶东乃至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云南宾川-永胜-丽江地区是峨眉山玄武岩厚度最大、喷发最早的地区,最主要的岩石类型是低钛和高钛玄武岩,并有少量摘要云南宾川-永胜-丽江地区是峨眉山玄武岩厚度最大、喷发最早的地区,最主要的岩石类型是低钛和高钛玄武岩,并有少量的苦橄质玄武岩、苦橄岩和麦美奇岩。大部分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少数低钛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它们不同程度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显著亏损相容元素(Co,V,Cr,Ni)。陆壳物质对低钛玄武岩浆的混染程度明显大于对苦橄质岩浆的影响程度。而且混染作用对于Sr同位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Nd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的影响程度。Nd和Sr同位素证明,混染物主要是下地壳变质岩,也有少量上部陆壳物质。未受混染的样品具有适度亏损的Nd、Sr同位素组成。低钛玄武岩和苦橄岩类岩石是不同原生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低钛玄武岩的原生岩浆是高镁拉斑玄武岩浆,原生苦橄质岩浆以EM-55为代表(MgO=16.56%)。此外,还有一种比EM-55更富镁的原生岩浆。高镁拉斑玄武岩浆分异过程中的主要分离结晶相/堆晶相是单斜辉石,并有少量斜长石。苦橄岩浆分异过程中的主要分离结晶相/堆晶相是橄榄石,并有少量单斜辉石。参考相关的实验岩石学成果,可以证明,地幔柱源区由两种岩石组成:一种是50%榴辉岩和50%橄榄岩反应形成的石榴石辉石岩,另一种是橄榄岩。在地幔柱绝热上升过程中,位于其轴部的石榴石辉石岩的熔融作用始于≈165km,主要的熔融作用发生于165~128km,持续到66km。熔融产物为苦橄岩浆。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始于≈150km,持续到66km,熔融产物是比EM-55更富镁的岩浆。地幔柱头部的熔融作用始于≈100km,终止于66km,主要的熔融作用发生于尖晶石稳定域,熔融产物为低钛玄武岩浆。  相似文献   

6.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T2-J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J3-K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NE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鹿角河一带龙江组火山岩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的分析与研究,认为龙江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35±2Ma),为一套中性-中酸性、中钾-高钾质亚碱性火山岩系列岩石,岩浆可能来自上地幔,并受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蛟河市境内大石河新生代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地幔橄榄岩包体,详细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显示,这些包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未发现石榴石橄榄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它们都是经历过熔体抽取而形成的岩石圈地幔残留.矿物平衡温度计算发现,本区的这些地幔橄榄岩包体来自地下40~60km深度,且下部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而上部以贫单斜辉石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为主,显示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分层现象.Sr-Nd-Hf同位素资料反映这些地幔包体均表现为亏损性质,而Re-Os同位素资料确定上述岩石圈地幔形成于中元古代,明显老于上覆地壳的新元古宙时代,反映壳幔年龄上的解耦.因此我们推测,该区曾经历过华北克拉通类似的早期岩石圈地幔的整体丢失事件,然后形成于其它地区的中元古宙岩石圈地幔在本区增生.  相似文献   

9.
山西吕梁地区古元古界小两岭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主要由玄武-安山岩、英安-流纹岩组成,SiO2含量57%~63%的火山岩很少.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主、微量元素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安山岩与英安-流纹岩为同源岩浆产物,成分间隙的产生由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地壳的混染,而是继承于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对小两岭组顶部流纹岩中的锆石进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测试,表明火山岩形成于1779±20Ma(^207Ph/^206Pb).通过对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的地层层位、岩相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以及年代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相当,是同期岩浆活动在不同空间的产物,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东北部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前人划分的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花岗岩有相当一部分是侏罗纪花岗岩.根据时间先后关系,可将本区侏罗纪花岗岩的侵位顺序划分为早、晚两期,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190 Ma和171~181 Ma,这些侏罗纪花岗岩的年龄数据与东北其它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完全可以对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可以将这些花岗质岩石划分为低Sr高Yb型和高Sr低Yb型两类,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源岩组成而起源的深度不同,早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低Sr高Yb型,起源于压力较低的中地壳,而晚期侵入的花岗岩为高Sr低Yb型,类似于"C"型埃达克岩,起源于压力较高的下地壳.锆石Hf同位素成分特征表明,侏罗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主要为新元古代和显生宙期间增生的地壳物质及两期增生地壳物质的混合物.本区侏罗纪花岗岩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属于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带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山东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分析显示,形成于晚太古代(上交点年龄~2.5 Ga)的继承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8~+1),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6~2.8 Ga,与辽宁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下地壳捕虏体中锆石Hf组成和Hf模式年龄十分一致,Hf模式年龄也与研究区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全岩Nd模式年龄相同,因此,这些继承锆石来自于晚太古代由岩浆底侵形成的基性下地壳.新生锆石出现在继承锆石周围或者以独立颗粒出现,其U-Pb年龄为177 Ma和132~126 Ma,εHf(t)值均为负值(-23~-1).山东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与富集岩石圈地幔,亏损地幔和地壳三个端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根据来源于晚太古代下地壳的侏罗纪铜石二长花岗岩限定的研究区下地壳εHf(t)平均值为-20,根据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纪沂南辉长岩限定的富集地幔端员的εHf(t)为-16.部分样品锆石εHf(t)变化非常大(-20~-1),示踪了岩浆作用过程中亏损地幔物质的参与程度的逐渐增强.这种变化是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山柳园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结果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代为423±8 Ma辉铜山以东(HT-)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分别为436±9 Ma和397±7 Ma.该区花岗质岩石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K、Ni、Ta、P和Ti负异常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高K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无Sr和Eu负异常的特征,εNd(t)=-2.5~-0.8,其岩浆源于岩石圈地幔或是软流圈与岩石圈地幔相混合的岩浆熔融,并受到了含有火山弧组分的年轻地壳的混染.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Sr和Eu负异常的特征,εNd(t)值分别为+1.4、-4.0~-2.0和-2.7~-0.3.HT-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由于岩石圈地幔岩浆作用而导致上覆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花牛山附近(HN-)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可能受到了部分年轻地壳物质的混染;二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年轻地壳的部分熔融.柳园地区4类花岗岩类岩石都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的岩浆产物,岩浆形成可能与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山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曾获得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等授予的“侯德封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地矿部科研项目和重大项目专题13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的论文有60余篇,其中26篇发表在《SCI》检索刊物上。高山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陆地壳结构、组成、演化与动力学。在这一地球科学前沿领域,他建立了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地壳结构和物质组…  相似文献   

14.
东准噶尔卡姆斯特蛇绿岩剖面由玄武岩、变辉长岩、辉石岩、蛇纹石片岩、硅质岩和火山碎屑岩等组成。辉石不发育出溶结构。说明地幔岩侵位过程相对缓慢(从上地幔到下地壳迁移过程中没有发生突然抬升或者胛条件的巨大改变)。辉石岩中存在三类角闪石:具有出溶结构的角闪石(Amp Ⅰ,镁绿钙闪石),与Amp Ⅰ共生的均匀角闪石(Amp Ⅱ,镁质普通角闪石),以及交代单斜辉石边部的角闪石(Amp Ⅲ,钙镁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基于对辉石岩和变辉长岩中角闪石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的仔细研究,获得该蛇绿岩侵位的基本演化特征如下:地幔岩在中下地壳环境被快速抬升,导致辉石岩中的角闪石分解而形成铬磁铁矿出溶结构,当蛇绿岩侵位到中地壳环境后,岩石经受角闪岩相退变质改造,继续上升到上地壳环境后,岩石发生绿片岩相的退变质。  相似文献   

15.
印支晚期,处在大陆边缘的黑龙江省东部的绥阳-闹枝沟一带,在区域地质作用影响下、发生了陆内火山喷发活动,研究区受北东向断裂影响,晚三叠世罗圈站期火山活动频繁,喷发形成了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熔岩的岩石组合。本文将从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两方面进行分析,为探讨火山岩的形成与岩浆演化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额尔齐斯活动断裂与富蕴-锡泊渡断裂之间发育了一套未变形的酸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海西期片麻岩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深变质的额尔齐斯组岩层中,薄片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为具有细晶结构的流纹斑岩.岩石的SiO2含量为70.9%~75.38%,K2O+Na2O含量为7.55%~8.99%;大部分样品Na2O>K2O,里特曼指数值为1.8~2.5之间,Al2O3=12.80%~14.53%,A/CNK=0.9~1.1,NK/A=0.7~0.9,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镁、高钾钠、低钙和锶、高(Fe)mol/(Mg)mol特点,具A型花岗岩类特点,属于亚碱性脉岩.岩石轻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中等负铕异常,壳源特征明显.锆石U-Pb二次粒子微探针测年显示岩墙群形成于277~286Ma.推断岩墙是阿尔泰海西期造山运动结束后,在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地壳局部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三个不同地区(河北汉诺坝、内蒙古集宁三义堂、河南鹤壁)新发现的含金云母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尖晶石橄榄单斜辉石岩捕虏体进行了详细的矿物组成、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研究.通过与相同地区不含金云母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系统对比发现通常含金云母的地幔橄榄岩比不含金云母的地幔橄榄岩岩富Al2O3、CaO、NaO、K2O、TiO2,但相对贫镁;其单斜辉石的LREE更为富集,但Sr、Nd同位素组成则相对亏损.这说明地幔交代作用不仅能够造成地幔橄榄岩的玄武质组分和稀土元素的富集,而且亦能够造成全岩和橄榄石Mg#的降低和同位素组成的相对亏损.捕虏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暗示地幔交代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其交代熔体来源于软流圈.同时说明华北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普遍存在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类似于“大洋型”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很可能是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与软流圈来源的熔体的大规模反应的结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燕山造山带发育着大量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它们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iO2(≥55.48%)、Al2O3(≥14.25%)和Na2O(≥3.11%)含量高,而MgO(<3.0%,Mg#≤0.49)含量低;微量元素Sr(≥554×10^-6)、Ba(≥819×10^-6)含量及Sr/Y比值(29~101)较高,而Yb(<1.70×10^-6)、Y(<21×10^-6)含量及Rb/Sr比值(0.01~0.19)较低;轻重稀土分馏十分明显((La/Yb)N>14.5),Eu负-正异常弱(0.79~1.01),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比值变化小,具有富集地幔特征.作者认为其岩浆起源于增厚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其火山喷发标志着燕山地区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转入到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这对探讨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岩浆演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华北克拉通内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Ar-Ar同位素年龄和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Hf同位素组成特征,并结合金伯利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华北金伯利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年代学分析显示华北克拉通内部的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具有一致的侵位年龄,约465±2 Ma.这与以前发表的金伯利岩中钙钛矿的U-Pb年龄和金云母的Rb-Sr等时线年龄一致.Sr-Nd同位素结果表明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皆具有很小的Nd同位素变化范围(εNd分别为-0.4~0.2和-3.4~-2.3).然而,这些金伯利岩却具有极大的Sr同位素组成范围(ISr分布为-0.2~28.1和0~75).其中复县比蒙阴金伯利岩具有较低的Nd同位素和更宽的Sr同位素组成.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蒙阴和复县两岩区内部各金伯利岩岩管具有非常一致的铪同位素组成,类似于Nd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蒙阴金伯利岩的^176Hf/^177Hf初始值为0.282474~0.282416,相应的εHf值为-2.37~-0.30;复县金伯利岩的^176Hf/^177Hf初始值为0.282305~0.282369;相应的εHf值为-6.29~-4.04.这说明蒙阴金伯利岩与复县金伯利岩相比具有较高的Hf同位素组成.结合Sr-Nd同位素组成,暗示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的Hf同位素组成的不同可能反映金伯利岩岩浆形成时软流圈、岩石圈地幔以及俯冲的洋壳物质参与比例的不同.Sr-Nd-Hf同位素特征说明我国华北古生代金伯利岩的形成同样与华北周边的古大洋岩石圈向华北内部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北段的中生代火山岩储量非常大,成岩时期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层内部的岩石类型具有非常强的复杂性,其中含有大量的基性-酸性火山岩,最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其中主要的集中有:太平洋板块的作用;裂谷作用;大陆根-柱构造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构造背景,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