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对许多慢性病的治疗功效,已为大量的文献报导所证实。但是,太极拳不同拳式的能量消耗以及太极拳练习对微循环的影响未见报导。本课题的目的:测定陈式、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简称陈式、杨式和简式)高架势和低架势练习的能量消耗,以了解这些拳式的生理负荷量,为不同健康水平的人选择练习拳式和架势提供生理学依据;观察一套杨式练习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观  相似文献   

2.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5):58-59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著名教练曾乃梁、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散打名将陈超读者郝先生通过E-mail来信问:练习武术要求舌顶上腭,以接通周天气息,太极拳等内家拳都要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请问在练拳时(包括少林拳等外家拳)是否始终要求舌舔上腭?拳术要求的呼吸自然,是否指舌顶上腭后的自然呼吸?在练拳时有的拳种要求发声(比如南拳,陈式太极拳发力时也会发声),这与舌舔上腭是否矛盾?武术运动是否应始终以鼻呼吸?  相似文献   

3.
名家信箱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八卦掌名家张全亮 北京市西域区艺术与体育学校陈月朗问: 请问内力是什么?应该怎样去练?陈正雷答无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  相似文献   

4.
邵义会 《武当》2011,(5):15-18
陈式太极拳古朴,练功行拳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松为基练习太极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放松,练习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虚实互换,松活弹抖……。初习此拳不好掌握这些特点,也不好掌握放松的  相似文献   

5.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6.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6,(2):12-14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江西中医学院姜迪来信: 我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已经一年多了,现在有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名家解答。 1.练拳一年,我发现自己右腿明显比左  相似文献   

7.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6):54-54
北京读者张强问: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发劲震脚有什么健身价值? 冯志强答: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许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发劲、震脚,他们不是发劲,而是努劲;不是震脚,而是跺脚。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毫无健身价值,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比如,金  相似文献   

8.
陈式太极拳的练法和打法不同,可以分为“大架”和“小架”两种形式,“大架”的大走圈练法和“小架”的小走圈练法不同,但是拳理相同,都讲求以意领气、动静结合、快慢相间、虚实转换、旋转及缠绕。在表演形式上,陈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刚柔并济、连绵不绝、环环相扣,身形动作大方得体,得到健身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同。我国社会体育健身人群充分认识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改善身体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从而达到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练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11.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12.
名家信箱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贵州省安顺市徐继生同学来信: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6岁开始练武术的基本功,已练了两年,可是进步不大。请问,武术上要求的弹跳力和爆发力是怎么练习的?  相似文献   

13.
陈式太极拳的系统化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痕 《中华武术》2006,(9):36-37
在陈式太极拳发展传习过程中,历代拳家积累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训练方法。在此,我将陈正雷老师讲授的陈式太极拳传统训练方法与自己多年练习及教学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体会结合起来作以介绍,敬请各位指正。陈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共分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过这六个阶段的训练,可较为系统地掌握正宗的陈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弄清楚每个阶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贵州贵阳市赵杰来信:看了秦庆丰老师的《少林大金刚气功》,我开始学练。大金刚气功动作那么简单,不像一些功法那样繁琐。请问它的功理功效是什么?秦庆丰答:少林大金刚气功简单易学,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练习。只要按照动作要求,循序渐进地练习,就会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此功法以锻炼人体的意、气、力为根本,通过练意念、增呼吸、强劲力,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身、养生、防身自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公开传授陈式太极拳,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发展中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代宗师。陈发科在北京近三十年的传拳授徒实践过程中对陈式太极拳有所发展与创新,增大了拳架动作的螺旋缠丝劲,创造了一些新拳式,对一些过去有式无名的动作赋予了名称,把陈式太极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其修订的拳架成为后世流行甚广的陈式...  相似文献   

16.
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五派掌门人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3月8日齐聚香港,宣布今年将成立世界太极拳总会,以进一步弘扬太极这一种国粹。  相似文献   

17.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10):47-47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八卦掌名家张全亮 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5-3-405室徐英秀问: 1997年我学习了陈式太极拳(56式),在练习中有个动作一直做不好。这个动作是摆莲跌叉到金鸡独立的过渡动作,两腿铺地然后起身时感到吃力。后来我采用右膝先起再成左弓步,才能完成动作。在教学光盘中,李德印老师做起身动作时,两腿是同时起,右腿蹬也  相似文献   

18.
本人通过多年练拳教拳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确实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20.
正徐凤自幼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热爱,2003年经友人推荐拜入无锡著名陈式太极拳名家武兵老师门下,习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由于老师教学规范,自己认真刻苦,很快从中体会到了太极拳健体强身的好处,由此爱上了这一中国武术健身项目太极拳。通过几年的刻苦练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5月参加了CCTV拥抱明天全国电视艺术人才江苏赛区武术比赛,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