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出版集团发展状况 集团化是出版业国际化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规模化之必需.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台湾出版业的空前繁荣,台湾图书出版产业面临了市场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四种经营模式:并购集团、联盟集团、大型综合分化专业链公司与小型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陆出版产业的改革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政策上的松绑幅度也很大.大陆的出版产业界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业者,也无不卯足了全力,积极寻求外资同业的投入与合作机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人愿,且不谈欧美日等世界主要出版大国有多少出版业者进入大陆投资,单就台湾的出版业而言,多达七八千家的出版业者当中,也并没有多少家、多少资金投入大陆图书出版市场.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出版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营,特别进入90年代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变化和发展。尽管近年来台湾出版业受到经济低迷影响,然而靠着过去积累的丰厚的出版行销经验,仍在逆势中展现了求新求变的灵活操作策略,无论在书店经营形态,图书出版种类及销售等方面均不断推陈出新,促使作家、出版社、发行商、书店与读者等环节的互动关系更为默契。  相似文献   

4.
业界动向     
推动出版从推广阅读开始近年来台湾图书销售每况愈下,出版的成本越来越高,种种问题都是业者在经营上最常遇到的问题和瓶颈。为了探讨台湾出版业何去何从,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召开座谈会,针对今后出版产业的前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出版业资本经营至少包括:争夺上游--收购作者资源与版权,兼并同业--收购别的出版社,控制下游--收购图书销售渠道,跨媒体运作--收购互联网新媒体等内容.尽管出版业资本经营面临出版社企业改制尚未完成,区域壁垒、系统壁垒依旧存在,出版行业监管等难点,但出版社要有资本经营的意识,要培养和引进资本经营方面的人才,以此提前谋划资本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据<2005年台湾杂志出版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4以上的杂志出版业者相信:三年内,台湾杂志的出版会逐渐衰退.回顾过去,台湾杂志发展最蓬勃、创刊数量最多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但随着各种新载体的兴起与社会的变迁,平面杂志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王荣文的名字随着他经营的远流出版公司的发展而被两岸四地的出版业人士所熟知。他以自己对出版事业的钟爱及执着,带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走过了28个春秋,公司从5人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上百人,他始终坚持稳健踏实的经营理念,因而曾被日本人称为“台湾的讲谈社”。 在台湾,经营出版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7年解严前,台湾当局对于资本的限制、出版内容的干涉,始终是出版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解严之后,却又面临自由化市场的激烈竞争,2300万人口的小岛上,登记在案的出版社就达6000  相似文献   

8.
台湾著名创业家何飞鹏的企业是以出版为主体,最初是由一本《商业周刊》开始.在这几年台湾出版业萧条、甚至有出版将死的预言之说.他的企业不但没有被击倒.并且被收购、上市、向大华人地区扩张,从他创业之路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来台湾出版市场的变化.也可以见识到媒体人如何发挥洞烛先机的经营远见.他这一路的经验也正是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介交战、融合的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业界动向     
出版现况考验新一代出版人台湾出版业,家族式的企业占有极大部分,第一代出版人经过自己的坚持与热情,再加上天时因素,创造了前期繁荣的出版业。时至今日,第一代出版人已大部分退居幕后,交由第二代打理经营,如今出版业极不景气,与其他产  相似文献   

10.
面对跨国企业及大陆集团化经营的出版事业,台湾图书出版业要以怎样的策略走出另一条中文单一市场的道路呢?台湾城邦集团总经理在金石堂策划的“抢救台湾出版产业大作战”专题中,以“组建最佳实务与制作”为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文章中提到,台湾出版业不论是选择本地存活,还是面向祖国大陆,关键因素不在外部市场的环境与竞争,而在出版业内部的组织重整、流程改造与制作、生产的供应链建立与管理上。因为台湾的出版业一向是出版人对某种知识的爱好与  相似文献   

11.
六、少儿出版业少儿出版不仅是台湾出版业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也是光复后,台湾中文图书出版业的开端。自游弥坚创办东方出版社,接收日本人的新高堂书店,在重庆南路开张营业起,到今天拥有近百家以出版少儿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台湾的少儿出版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台湾的少儿出版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与竞争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台湾加入WTO前后出版业所发生的变化,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长余敏为团长,所长助理魏玉山、研究人员徐升国为团员的中国出版科研所访台团一行三人,于2001年12月27日至2002年1月5日对台湾出版业进行了考察研究。 本次考察的主题是:台湾出版业对外开放以后,外国资本在台湾的发展情况、运营状况,对台湾出版业的影响,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台湾出版业走向世界的做法。此外,课题组还对台湾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台湾发行业连锁经营情况,台湾期刊市场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世界数字出版开端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欧美老牌出版社纷纷向数字出版领域伸出橄榄枝。由于技术发展和出版观念的滞后,台湾的数字出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已故的英业达集团负责人温世仁以新台币1亿元成立“明日工作室”,才开启了数字出版的艰难发展历程。十年来,台湾出版业也一度面临着数字出版的几大瓶颈:版权保护、政策扶植、改变阅读习惯、产业链、规模效应、个性服务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业界动向     
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宣布成立由台湾52家出版业者与电信业者、通讯服务业者以及图书馆共同筹组的"台湾数字出版联盟",7月7日成立。这是当地出版业者首度与科技及通讯业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版业在迎接21世纪,面对国际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已把组建出版集团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被响亮地提了出来,尽管目前还处在造势和探索阶段,但却已引起了海峡那边出版业者的密切关注,台湾有识人士认为,随着大陆出版集团的兴起,可以挟雄厚的实力,在未来海外出版市场上,使台湾业者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会牵动本地文化出版市场经营走向。为此,台湾陆委会委托一些出版研究者对大陆出版集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考察与了解,完成了《大陆出版集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电子商务机制成熟,加上经济不景气,台湾各出版业者逐渐认真经营网络这种直接销售的通路,如远流、城邦等出版公司先后成立自家的网络书店,尝试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7.
1.概说 7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台湾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杂志出版业也未能幸免。1971年台湾有杂志社1534家,到1975年则减少到1316家,为70年代的最低点。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回升,政治环境的松弛,杂志出版才走向好转。1981年台湾的杂志社达到2244家,解严前则已超过3000家。80年初期,台湾已是平均每七千人左右就拥有一种杂志。 60年代末期,《综合月刊》与《妇女杂志》的创办人张任飞在其主持的杂志社最先设立专职记者(包括摄影记者),开始了台湾杂志出版专业化的步伐。进入80年代中期,台湾杂志出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有声出版业近10年有了很大发展。1976年台湾从事有声出版业者只有138家,而到1994年5月,有声出版业者已达1131家。台湾的有声出版业已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台湾共出版各类有声出版品2439种,主要包括激光唱片、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几大类。各类有声出版品每种平均售价为:激光唱片337元(新台币,下同),影碟1500元,录音带220元,录像带404元。 台湾有声出版品的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为:日本、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国等。其中最大出口地为香港,1993年出口额为12440万元;以下依次为美国3380万元,新加坡2580万元,日本2220万  相似文献   

19.
台湾出版业在经济不景气中度过了2001年,出版业持续不减的萧条景象,使得业内人士不安,为探讨台湾地区出版业下一步的应对措施,金石堂2002年《出版情报》特刊特以“抢救台湾出版产业大作战”为题,邀请业内资深入士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台湾出版社正经历一场极大的挑战,这股挑战的压力来自于市场规模的缩减以及竞争者势力的扩大。台湾出版业如何应对挑战,坚持出版活动的本质,继续扮演传递知识的角色并兼顾永续经营的优势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数字印刷中的按需印刷(简称POD)生产机制,对台湾的图书出版社来说是另外一场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