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两种味道——语文味和人情味 1.语文味。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我校庞芳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各个教学板块的内容来看,“我会听记”、“我会排序”、  相似文献   

2.
一、价值追求 1.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 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简而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言语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应予充分肯定。但也有的同志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只是“言语性”。如邹兆文、叶熙钊同志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中指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并认为,“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对这种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只看作言语性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下不同意见。一、从“语言”与“言语”…  相似文献   

4.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9.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10.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对“语文味”的概念,透彻了解的人却在少数。何谓有“语文味”的课?让我们先在吉春亚老师的课堂上直观地感受,细解其中滋味。随后,汪潮教授的文章既为您诠释吉老师的课堂的“语文味”所在,又为您建构起“语文味”的整体理论架构,语言晓畅、深入浅出。同时,我省省级学科带头人洪丽玲老师的《桥》一课也不失为富有“语文味”的佳作,在汪老师的细致讲解之后,再来品读这个课例,应该别有一番风味。阅读这些文章之余,读者朋友还可以关注汪潮教授向大家推荐的一个关于“语文味”的网站——深圳市的程少堂老师创立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并成为“语文味”网站(www.yuwenwei.net)的站长,对“语文味”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大家上网查阅,相信会有所获。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说:“语文教师应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这是一种敏感的言语意识,是一线的语文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并且,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重在运用”,一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角度应当重在运用,重在分析语言材料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二是指语文知识的学习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将已学过的字、词、句、段等内容进行积极迁移,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言语形式表达个性言语内容。提出“重在运用”不是否定语文知识的学习,“‘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是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规范,但是这一层次的学习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学习目的重在借助他人言语经验和言语智慧获得启发,在公共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言语经验,恰当地运用个人言语表达和交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观照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凸显从语用角度进行动态建构和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3.
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观照言语生命的蓬勃成长,是自赎,更是新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就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好课,笔者有几点思考。首先,语文课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这是好的语文课的前提。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这里的“统一”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与平衡。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人文学科所共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足语文味呢?最近,笔者在杭州聆听了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蒋军晶老师的一堂课,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味。一、"读"占鳌头——让读饱满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探讨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有十几种之多 ,如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言语性等 ,笔者采用“言语性” ,并认为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 ;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 ,则是在八九十年代 ,由此 ,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 ,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  相似文献   

17.
刘兆磊 《考试周刊》2014,(75):13-13
<正>语文这门课程是一种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一、挖掘语言因素,引导感知语言,发展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聪 《中国教师》2023,(2):54-58
情境性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重要属性。深入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情境性,即情境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所在。本文力求借助苏联语言学家巴赫金对于语言情境性问题的相关论述,阐明以下问题:巴赫金以真实、具体的交际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超语言学”思想是我们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一把“钥匙”;根据这一思想,语言情境将直接参与语言含义的塑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语言要素;这种语言情境不仅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还包括一种文化的语境,即言语内在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语文味儿”,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本味,是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程能够体现“语文味儿”的根本出路。这条路应该分三步来走。第一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以语文课程的学科立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孔雀,八哥,母鸡》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如下:学生(行为主体)自读课文后(行为情景)找出(行为动词)孔雀,八哥,母鸡想搬进这…  相似文献   

20.
读过吉春亚老师的几本专著和她发表在各大刊物上的众多文章,如《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荒己园》《“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等,还听过吉春亚老师的许多课,无论是阅读课《小镇的早晨》,还是活动课《趣识对联》,无论是作文课《姓名蕴涵诗意中》,还是口语交际课《小荷文学社成立大会》……都向人们努力地展示着她鲜明且辩证统一“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理念。一、语文学科的特性是言语对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吉老师对叶老先生的“语文”概念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她认为,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