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6-86
这是把魅力十足的椅子,名字就叫做“她”(HER)。看,你的背可以完美地倚靠着“她”,如果赤身裸体的话,效果会更好。当然有“她”,自然也会有“他”(HIM)。这两种椅子是意大利设计师FabioNovembre的作品,售价为267欧元,约合人民币2670元。  相似文献   

3.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4.
(四)尤二姐的悲剧评论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数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最淋漓痛快。兴儿以“爷的心腹”自居,说家里的这位奶奶“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她”;“估着有好事,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还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  相似文献   

5.
才女柴秀荣     
王方圆 《新闻传播》2007,(11):44-45
柴秀荣,名字普通,人却不凡,有“内秀”。在鹤岗市,她的新闻热线多,知名度也高,这个知名度,她“积”“垒”了八年。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7.
记者感言     
索取与付出据报载:有一位青年女残疾人英子,在哈尔滨市赫赫有名。她身患罕见的全身性神经肌肉萎缩症,导致高位截瘫,她在与残酷的病魔斗争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并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女子庇护所”和主持多个“青春热线”。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一“张海迪式青年”,赞誉和鲜花曾一度簇拥着她,在香坊区,乃至整个哈尔滨,她都因“杰出青年”的感人事迹而被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6月.英子搞下了“女子庇护所”的牌子,离家在外租下了一处小平房,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开办起“英子有的”声讯热线。但人们想不…  相似文献   

8.
毕翠克丝·波特创作的“比得免”童话被誉为“儿童文学中的圣经”,风靡全球百余年。她是作者、插画家、园艺爱好者、农场主和自然主义者。她的一生,笔下有童话,心中有自然。  相似文献   

9.
特长     
某局长:“听说你们馆还缺一个人?”张馆长:“是啊,现在正在物色。”某局长:“我向你推荐刘部长的女儿。”张馆长:“她有什么特长?”某局长:“喜欢看小说。她一见小说就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一个时代,她的少女时代,她是个简单明确的女孩子,她不能有一桩事件解释不清楚。倘若有了,很可能惹她睡不着觉。 一旦办了件难以“解释”的事,她便会莫名其妙地难受,会感觉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她。  相似文献   

11.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她没有北京、南京的帝王气派,没有西安、成都的历史名胜,她甚至赶不上姑苏,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比不了杭城,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比起中国许许多多的名城胜地来,上海简直有点“一穷二白”。上海,似乎最缺少中华文化传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她,在一个地市级报社的群工通联部一干就是11个年头;她以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情、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勤恳工作,任劳任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她采编的“群众呼声”稿件先后有8篇获“陕西新闻奖”;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市优秀信访工作干部;前不久,她被评为陕西省党报优秀记者,接着又荣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的殊荣。她,就是宝鸡日报社编辑、记者宁丽君。 “记者多吃苦,群众少吃亏” 1993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在宝鸡日报社门前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五位从百里外的扶风县揉  相似文献   

13.
界定“新闻”和“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宣传艺术谈”的开篇,有必要对“新闻”和“宣传”作若干界定。 让我们一起读西方记者笔下的这条新闻: 她早在1899年就从现在被称为南斯拉夫的那个地方来到了美国。然而,直到几个月前,玛丽·马尔维奇才成为美国公民。昨天,这位107岁的老人——一位煤矿工人的遗孀——投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票。她是被人用直背轮椅推到费尔蒙投票站的。 五六个前来投票的人向她表示良好的祝愿。老太太坐骨有病,无法自己走进马里昂县政府办公处。她的女儿贝蒂·尼科斯拉蒂代她在选票上作了记号,说:“她简直高兴死了。”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柴静     
受命去拍摄一个人气上升的主持人柴静,缘于圈内人士评价她:有想法,有感觉。 打通她的电话,她正在山西临汾家里。她挺意外,直问:“为什么你们杂志要拍我?我马上就回北京了,我现在定居在北京。”听得出她很高兴,“定居”两个字咬得很重。 在湖南长沙铁道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上学时,柴静是热爱文学的女青年,看书、思考,学着谈恋爱。后来她写信给当时长沙知名电台主持人:“你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于是19岁毕业那年自做主张放弃分配,招聘至湖南文艺  相似文献   

15.
《重庆商报》的女记者罗侠在采访中被人无端毒打,此事在国内新闻界激起了一片公愤。 罗侠被打是在晚上。光天化日之下尚且有人敢于行凶,晚上当然更是恶人猖獗之时。被打的地点是一家夜总会,这种地方在一般百姓眼中往往脱不了“是非之地”的印象。打她的人是正在这里寻欢作乐的某电器厂的法人代表“朱二哥”及其手下喽罗,大约属于既有权又有势更有钱,于是便有了背景也有了靠山的“腕”级人物。打她的缘由十分简单:“朱二哥”喝令毫不相识的她过来陪酒,她竞敢以自己是执行公务的记者而非“三陪小姐”相拒。 “朱二哥”明码出价:我就是…  相似文献   

16.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杨澜,以她的清纯、质朴、反应敏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最近还被某杂志社推选为“当代青春偶像”。一位记者立刻拨通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杨澜的父亲。——不料这位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授听到后却回答说:“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个坏消息。”为什么是“坏消息”泥?杨教授说:“杨澜不过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已,杨澜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完全是由她的职业所决定的。现在外面有些人把她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我看她节目主持得并不很好,还有很多不足。她自己也很不满足。我们总是提醒她要不  相似文献   

18.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19.
孔令和是孔夫子的76代孙女,生得婀娜多姿,且善于修饰,朋友们都称他为孔美人或董(夫家姓董)美人。她四十开外时,望之若二、三十许。她在“美国之音”服务多年,是中文部资深导播之一,艺名“萧缓”。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令和儿时的乳名为“小缓”,担任播音员之时,她唯恐牵连亲人,不敢使用真名,乃取谐音“萧缓”。一方面表示她始终未忘故乡,一方面也希望大陆的父母兄长弟妹能从广播中悟出她的下落。  相似文献   

20.
8月26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女士因“没有维护德国之声所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有“亲华言论”被停职。据德国《柏林日报》记者与张丹红本人取得联系证实,“德国之声”电台26日下午对她召开了“批判会”,并正式通知她无限期停职反省,要求她在停职期问不得对外接受媒体采访,也不能上“德国之声”电台的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