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2010~2015年国内张居正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张居正改革、教育思想及其用人之道,以及张居正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展开。与之前的研究相比,2010~2015年国内张居正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张居正的论著颇多,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和一定的研究群体。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张居正改革的措施、评价、思想及人物比较等方面展开,研究领域与方法有较大的拓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应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新见家谱资料、地方志和文集等,从张居正恩师、同年、门生等社会关系对张居正研究中所存相关问题进行考辨,认为有徐阶给张居正书信,初幼嘉非张居正乡试同年,张少渠为张师载,梁梦龙、陈瑞、庞尚鹏等为张居正门生,刘台未出任过江陵知县等,厘清学界对张居正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北作家熊召政以十年之力铸成138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自2000年起,先后由武汉长江艺出版社和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简繁两体版本,向海内外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仅长江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在第六界茅盾学奖获奖作品中,《张居正》以距全票只差一票的成绩夺魁,更是对《张居正》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小说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张居正》的学术论有50多篇,其中多数评论肯定它的价值,也有的评论提到它的一些不足,还有评论做出基本否定的判断。就具体内容而言,这50多篇论主要涉及了《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应该怎样对待历史、张居正的艺术形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5.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本是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与王阳明心学关系的研究。章探讨了张居正接受心学的途径与其心学思想的特点,说明了心学对改革时期张居正人生态度的影响,指出了他本人的心学意识与其对心学讲学活动压制的矛盾,以及他试图改造心学弟子的失败,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万历初期的真实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7.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阶级挽救其政治危机的一次行动,这次改革虽然进行仅十年左右,但因为它是在明王朝行将崩溃的情况下进行的,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针对社会的积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张居正在实  相似文献   

8.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世纪,面对封建制度的危机,中西分别进行的张居正改革和宗教改革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重要契机。目前还很少有人对这两种改革作过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由于中西社会环境的不同,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旧传统的维护,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廉政建设,因而缺乏生命力,而半途而废。宗教改革既尊重了群众的传统宗教信仰,又是对天主教传统的否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取得很大成功。伴随张居正改革半途而废而来的是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满州人入主中原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长河中每朝每代都有程度不同的改革,而明王朝张居正的改革与以往改革相比颇具特色,本通过对张居正集权与改革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嘉靖、万历时期,明王朝对地方贪得无厌地索金索银、黔国公沐家怙恶不悛地压榨平民以及一些土司为争权夺利而挑起的叛乱,是造成云南社会动荡不安的三个严重问题。万历初10年间独柄国政的首辅张居正,对此寄以关注。他存世的一些信函,反映出这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对边省某些重大事件的观点,或拟出的解决办法。这提供了研究有关云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万历皇帝9岁登基。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张居正时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德高望重,饱学多才,由他来担任帝师,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张居正深知责任重大,亲自编订教材为小皇帝授课,讲述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除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改革一方面延缓了明帝国的灭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党争。作为党争一方的东林党人对张居正改革既支持又反对的态度,体现了其在探索济世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夺情事件作为张居正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对张居正后期的政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礼与政治的角度分析夺情的缘由和朝中官员对夺情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夺情对张居正改革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1至4卷陆续出版后,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湖北文艺界更是欣喜若狂,因为《张居正》的出版,不仅大有问鼎茅盾文学奖的实力与希望,而且还保持了湖北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自姚雪垠《李自成》始在中国文坛上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因此,湖北人也就毫不犹豫又极为大方地把湖北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和“屈原文艺创作奖”一股脑地挂在《张居正》身上。  相似文献   

16.
海瑞和张居正的政治品格相同,却不能合作。原因不是二人私怨或张居正妒贤忌能,而在于他们政见、策略之歧异,具体表现在祖制观、才德观和斗争策略等方面。这对他们的成败荣辱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朝张居正针对嘉靖、隆庆时期的政治腐败、贪风甚行的社会状况,对惩贪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思考,并在万历时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其原因主要有:中央权力斗争限制了惩贪的力度;用人失察;张居正未能始终廉洁自守;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彻底惩贪  相似文献   

18.
杨浩 《华章》2012,(31)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担任首辅期间,张居正的行政改革使得大明王朝重换生机,对于明史来说张居正的“江陵柄政”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而标榜史册,可见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为明代杰出的内阁首辅,在嘉靖、隆庆二朝,他针砭时弊,励志改革,但都未能引起皇帝重视,万历初年,他升任内阁首辅,神宗年幼这一特殊环境给张居正一个施展才略的机会,神宗委大柄于居正,对居正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张居正得以推行改革。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遭到明神宗清算,万历新政因此毁于一旦,神宗对张居正改革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万历新政也断送于他手中。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他从寒微中奋起,当了十年首辅,成就了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改革运动、在风云际会中他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鹜。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发萧墙.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威震当朝,又兼有泼皮样的身手伟大与渺小,无情而重义,拒贿而好谄,坚强与卑微集于一身,多侧面性格混然一体,这就是历史中的张居正,一个使人看不透也说不尽的张居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